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外砂人通過不斷地改革創新,將毛織產業培育成鎮域經濟的支柱,并在2018年被列為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對象——外砂潮織小鎮。后疫情時代,外砂人抓住“百千萬工程”的發展機遇大膽突圍升級,乘電商東風逆勢而上,以“外砂模式”引領小鎮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路徑。
黨建引領助推轉型
受到全球數字經濟迅猛發展的沖擊,一般貿易代工模式明顯落后于市場需求,這一變化,暴露出外砂毛織產業發展主體散、弱,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不足,數字化、技術創新領域滯后等發展短板。外砂街道通過“螢火蟲行動”——黨群連心談話活動,深入了解民情民意,積極尋找產業發展的新路徑。在這一過程中,外砂毛織企業展現出了強烈的轉型意愿,積極探索“產、城、文、旅”這一新興領域。在“百千萬工程”的推進下,外砂街道的毛織產業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市場的廣泛機遇,政策引導和黨建工作的引領,顯著加強了群眾的認知、認同及認可。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推動外砂毛織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為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螢火蟲行動”深入了解民情民意,助推“百千萬工程”
謀劃全局基礎先行
外砂街道舉旗定向、謀劃在先,通過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優化營商環境、產業融合發展等推動產業聚集和升級,為地方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一是利用專項債資金,大力推進鄉村道路的硬底化建設及沿途綠化亮化工程,暢通轄區內蓬發路、青年路等交通要道,以滿足經濟發展和居民出行的需求。二是推出了《外砂街道支持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試行)》,精準支持企業經營發展,累計獎補企業(協會)8家,兌現惠企資金24.3萬元;三是通過舉辦毛織產業推介會,在與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同時,深入深圳招商引資,并積極聯絡鄉賢,構建了促進地方發展的合作交流平臺;四是通過建設東溪古書齋群、蓬沙書院等特色文旅項目,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創建集“產、城、文、旅”為一體的潮織時尚藝術新領地,促進鄉村振興。

蓬發路東段改造工程

外砂街道招商座談會
電商小鎮初具雛形
外砂街道作為汕頭市首批電商小鎮之一,通過建設電子商務示范街和完善服務體系,分步推進毛織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并形成區域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加速了地方特色產業的全球化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在打造“電商一條街”的過程中,外砂街道引入了電商服務與金融機構,不斷完善涵蓋供應鏈、物流、金融等關鍵環節的服務體系。同時,街道注重設計創新,融合潮汕文化元素,通過毛衣設計大賽、手工毛衫非遺展覽等活動,激發了產品創新和文化傳承的新動力。

引入電商服務,創建電商小鎮
外砂街道還通過授予“潮汕潮織”區域品牌商標、成立龍湖潮織行業協會,加強了品牌建設和產品附加值,整合了淘寶村、毛織個體戶等資源,有效縮小了信息差距,形成了具有競爭力的潮織產業帶,實現多元化發展。
此外,街道建立了潮訊青創中心、毛織新品研發中心、越洋物流電商孵化基地等創新平臺,為毛織產業的創新與創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通過跨境電商活動,如汕頭毛織跨境電商發展論壇、Temu女裝商家對接會等,引導100余家毛織企業與Shein、TEMU等國際電商平臺建立合作,成功拓展了國際市場。
連續舉辦四屆外砂潮織小鎮產業展覽會,提供產品展示、采購洽談、資訊傳播一站式服務,全面展示外砂毛織產業的全產業鏈優勢,并通過電子商務輔導展示活動,加速毛紡織業向數字化、電商化轉型。展覽會還為創業團隊提供了孵化、對接、輸送等服務,進一步加強了外砂街道與全球毛織企業的交流合作,有效提升了外砂毛織產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這些綜合性的效益,展覽會已成為外砂潮織小鎮產業發展的關鍵引擎,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第四屆廣東省外砂潮織小鎮產業展覽會上舉辦“跨境電商x產業帶”論壇
“外砂模式”破解困境
外砂街道以數字化為核心,推動了跨境電商平臺的引入,助力企業拓展國際市場。依托“電商小鎮”的建設,街道激發了產業集群的活力,通過整合產業鏈,實現了規模化和品牌化發展。這種“以大帶小”的模式,結合了小企業的靈活性和大企業的規模優勢,有效提升了對市場變化和消費者需求的響應速度。這讓規上企業、中小企業,甚至家庭作坊都獲得了新的增長動力,拓寬了銷售渠道,也為地方特色產業的繁榮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和更廣闊的市場機遇。

電商直播賦能毛織產業發展
近年來,外砂街道被評為“潮式毛衫”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單位、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和中華毛衫名鎮。去年以來,外砂毛織全產業鏈銷售額約12億元,生產毛衣約5000萬件,新注冊毛織市場主體達357家。隨著電子商務公司的興起,超100家毛織企業入駐拼多多、120家入駐希音,截至目前,有近800家毛織企業相關電商平臺構建合作關系,希音平臺65%毛織訂單落戶外砂,外砂片區電商經濟年產值約15億元。這些都標志著外砂毛織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和市場拓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初步轉型升級后的企業,通過直播等形式實現了高額的成交額,部分企業月銷售額可達70萬美元,全年產值同比增長30%。毛織產業的“觸電”發展,推動了本地就業結構的優化,促進了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轉移,在內隴村,電商從業人員數量占到了全村總人口的1/5。

廣東省外砂潮織小鎮
經濟的增長和就業的提升,為地區人民帶來了生活的穩定,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同時也對社會治安狀況的改善起到了積極作用,為地區社會治安重點治理地區摘帽作出了重要貢獻。“外砂模式”的發展歷程,是數字化轉型和產業升級的生動實踐,展現了地方經濟蓬勃發展的活力和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