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上,孩子們追逐嬉戲,老人們悠閑漫步;公園里,黨建元素與自然景致相映成趣;溝渠邊,清水潺潺取代昔日渾濁……盛夏時節,走進汕頭市龍湖區新海街道,一幅“人居環境美、百姓笑開顏”的生動畫卷正徐徐展開。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新海街道以民生需求為導向,以實干擔當為筆,在城鄉角落寫下“蝶變”故事。
代表聚力筑廣場 民生工程暖人心
“以前想找個地方散步都難,現在有了人大主題文化廣場,茶余飯后總算有了好去處!”東升村村民謝姨的感慨,道出了新海街道民生工程的溫度。近日,東升村人大主題文化廣場正式建成投用,這處集議事交流、休閑娛樂、文化宣傳于一體的公共空間,從構想落地到建成使用,離不開轄區人大代表的主動作為。
得知村民對休閑場所的迫切需求后,人大新海街道工委迅速牽頭,代表們化身“籌資員”“協調員”“監督員”,不僅帶頭捐款捐物,還挨家挨戶聽取意見、協調用地問題,短短數月便推動廣場從圖紙變為現實。廣場上,兩面人大主題文化墻、休憩座椅及防空碉堡軍事設施巧妙融合,既讓群眾感受到民主政治的貼近性,也讓休閑空間更具文化內涵。

【東升村人大主題文化廣場】
與東升村遙相呼應,東南村的“雙廣場”同樣成為村民打卡地。在東南村,“百千萬工程”主題公園的建成生動詮釋了“產業興村”“生態宜居”的鄉村發展理念;黨建文化廣場上,紅色雕塑與綠樹紅花相映,成為黨員群眾學習交流的“露天課堂”。轄區多點文化廣場的建成,不僅為村民提供了休閑去處,更讓政策宣傳“潤物無聲”。
小微空間見匠心 全域綠化添新顏
從“大塊頭”的主題廣場,到“小而美”的口袋公園,新海街道的“綠色革命”遍布城鄉肌理。漫步街頭巷尾,昔日閑置的邊角地、廢棄的雜物堆,如今變身一個個口袋公園:幾張石凳、一片草坪、幾株綠植,便勾勒出居民家門口的“詩和遠方”。據統計,“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街道已累計建成“四小園”(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297多個,植樹綠化1.5萬余棵,讓居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愿景成為現實。
“以前樓下是塊荒地,雜草比人高,現在改成口袋公園,我每天都來遛彎。”居住在聯興路附近的謝伯,見證了家門口的變遷。這些“鑲嵌”在社區里的綠色空間,雖面積不大,卻承載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彰顯著街道“把民生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的治理理念。

【東南村“百千萬工程”主題文化廣場】
綜合整治出實招 城鄉蝶變顯成效
人居環境的改善,既要“錦上添花”建公園,更要“刮骨療毒”治頑疾。2025年開年以來,新海街道掀起一場全域整治熱潮,以釘釘子精神破解環境痛點。
村容秩序提升行動中,街村黨員干部職工、志愿者分片包聯,入戶發放“門前三包”宣傳冊2000余份,對友誼路口、八合市場等占道經營“重災區”開展“回頭看”整治,昔日“擠、亂、堵”的路段如今暢通整潔;環衛保潔提升行動持續發力,累計清運垃圾約13000噸,完成“六亂”整治308處,10宗151畝撂荒地變身良田,播下新的希望。
“拆”出空間,“整”出顏值。街道以“三清三拆三整治”為抓手,鐵腕拆除違章搭建72宗,總面積約37000平方米。在東升村,整段荷花路上違搭違建的雞舍鵝棚被拆除后,不僅消除了臭味熏天和鵝鴨噪聲,還騰出空間建成了生態長廊,讓老村煥發新活力。

【東南村黨建主題文化廣場】
清水綠岸繞家園 生態治理見長效
“以前這條溝又黑又臭,路過都得捂鼻子,現在水清亮了,蚊子也少了!”說起轄區溝渠的變化,沿線村民贊不絕口。如今的中線排溝東升村段,已成為該村一道靚麗風景線。而作為街道水環境提升的重點工程,十一合線灌溝(太湖路段)整治項目精準發力:8家餐飲店、4家工業企業完成排污整改,1處臨時廁所污水直排問題徹底解決,34個雨污混流排口被封堵……一系列“組合拳”讓黑臭水體“改頭換面”治水更要護水。街道建立常態化管養機制,安排專人對19條區、鎮性溝渠開展日常巡查,累計清理漂浮物約420噸,讓“清水綠岸”的美景持續在線。

【東升村中線排溝】
如今,沿著溝渠漫步,岸邊綠意盎然,水中魚蝦可見,成為居民休閑的又一選擇。
廣場上的歡聲笑語,公園里的愜意時光,溝渠邊的清澈漣漪,共同奏響新海街道“百千萬工程”的動聽樂章。下一步,新海街道將持續聚焦群眾需求,以更實舉措、更優作風,讓城鄉環境更宜居、百姓生活更幸福,在龍湖高質量發展的畫卷中,寫下屬于新海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