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解讀: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有關精神,汕頭市政府組織制定《汕頭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對市域范圍內國土空間保護開發作出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支撐汕頭市高質量發展。現對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規劃》背景和意義
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規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深入實施國家重大戰略,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與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圍繞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任務,主動服務統籌謀劃全域國土空間資源布局,為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走“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之路、推動“綠美汕頭”生態建設等重要建設提供空間保障,支撐汕頭打造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活力特區、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具有區域競爭力和引領力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規劃》是編制市級相關國土空間專項規劃的基礎和區(縣)等下位國土空間規劃的基本依據。
二、《規劃》原則
底線思維,綠色發展。確保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城市安全,協調人、地、產、城關系,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戰略引領,區域協同。落實主體功能區、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增強發展聚集力和輻射帶動力,成為引領帶動汕潮揭地區發展、策應粵港澳大灣區、對接粵閩浙沿海城市群的重要引擎。
以人為本,品質提升。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水平,打造與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區域教育、醫療、文化、商貿高地,塑造更高品質的城鄉人居環境。
傳承文化,彰顯特色。挖掘保護華僑特色等歷史文化遺存,延伸城市文化脈絡,豐富文化時代內涵,促進潮汕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
三、《規劃》主要內容
(一)發展愿景與目標定位
《規劃》以“活力特區、和美僑鄉、粵東明珠”為目標愿景,努力把汕頭建設成為國家經濟特區、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廣東省省域副中心城市。
(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目標
到2025年,國土空間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更加優化,發展質量和城市功能明顯提升,基本建成具有較強競爭實力和集聚輻射功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和活力經濟特區。
到2035年,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美麗國土空間格局基本形成,城市輻射能力和影響力明顯增強,建成具有區域競爭力和引領力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活力經濟特區。
展望至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內秀外名的“活力特區、和美僑鄉、粵東明珠”,成為充滿活力、彰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和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
(三)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落實全省“一核兩極多支點、一鏈兩屏多廊道”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延續“三江四脈,五灣一島”的自然山水特色,以“三區三線”為基礎,構建“三廊四屏,一核兩帶”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三廊”:以韓江、榕江、練江三大水系為載體的區域生態廊道,嚴格控制生態廊道內的開發建設,引導生態廊道發揮生態隔離、景觀美化和休閑游憩等功能。
“四屏”:蓮花山、桑浦山、小北山、大南山等四大山體,筑牢四大生態屏障,加強生態建設,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
“一核”:中心城區,強化中心城區核心引領作用,引導區域發展要素資源集聚,形成帶動汕潮揭地區發展的主要動力源。
“兩帶”:城鎮高質量發展帶和沿海高質量發展帶,以國道324線沿線城鎮空間為依托,打造東西貫通、串聯中心城區與外圍城區的城鎮高質量發展帶;向沿海地區拓展增量空間,協同近岸海域發展空間,形成陸海統籌的沿海高質量發展帶,塑造汕頭引領汕潮揭地區發展的空間脊梁。
(四)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
優先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全市劃定耕地保護目標約265平方公里,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約227平方公里。
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全市劃定陸域生態保護紅線約183平方公里,海域生態保護紅線約1582平方公里。
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全市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約591平方公里。
(五)構建“五片一帶”農業空間格局
韓江北部農業主產片:重點加強農田水利等設施建設,保障糧食生產,打造萬畝高產水稻田、萬畝特色菜園和萬畝特色果林,建立獅頭鵝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榕江南部農業主產片:重點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農業機械化生產,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打造萬畝高產水稻田和特色畜禽養殖區,推動榕江河口區水產生態養殖和小北山沿山特色水果種植集聚發展。
練江南部農業主產片:重點加強土壤優化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耕地整治,確保良田糧用,打造萬畝特色菜園和萬畝特色果林,建設潮汕特色林果基地及生豬、牛和羊等特色畜禽養殖區。
都市精細農業片:重點提高農產品規模化、設施化生產,促進農產品加工物流發展。依托“菜籃子”基地的建設,提高就近糧食保障能力和蔬菜自給率。發展生態休閑觀光旅游、都市農業旅游,整體打造菜、禽、水產、中草藥生產為主,兼具旅游休閑功能的都市精細產業區。
海島特色現代農業片。重點發展現代優勢特色海島農業產品,推動南澳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建設優質水產加工集聚發展區、優質茶產業發展區和中草藥等生態健康種植基地。
海洋農業高效發展帶:重點建設南澳島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保障養殖發展空間,強化近海養殖用海科學調控,建設集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于一體的海洋農業高效發展帶。
(六)構建“三廊四屏五灣一島”生態安全格局
“三廊”:加強韓江、榕江、練江等骨干河流生態廊道的空間管控和生態修復。
“四屏”:最大限度保護蓮花山、桑浦山、小北山、大南山四大山體生態屏障原生自然環境,維護和提升生態服務功能。
“五灣”:串聯海門灣、廣澳灣、北山灣、津砂灣和六合灣五大海灣,構建沿海生態景觀帶。
“一島”:打造山海聯動、藍綠交織的南澳生態海島。
(七)優化“一心一軸兩帶四組團”城鎮空間格局
“一心”:中心城區的城鎮空間,主要承載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
“一軸”:內海灣發展軸,打造汕潮揭地區中央活力區。
“兩帶”:依托城鎮高質量發展帶,促進傳統城鎮空間轉型提質。打造沿海高質量發展帶,建設高質量產業新城和城市新區。
“四組團”:澄海組團、潮陽組團、潮南組團和南澳組團,輻射帶動周邊城鎮協同發展。
(八)構建“一帶兩片”海洋空間格局
沿海經濟發展帶:以海岸線串聯近海優質資源,大力推進港口航運、濱海旅游、海洋漁業等產業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海洋產業結構。
海洋生態保育片:以南澎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核心,加強海洋生態系統完整性和海洋生物資源多樣性保護,強化海洋生態保障功能。
海洋綜合利用片:重點發展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等產業,支撐汕頭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九)構筑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產業發展空間
構建“一環兩帶”產業空間格局。一環:以國家高新區、綜合保稅區、六合產業園區三大省級以上重點產業平臺為核心載體,打造產學研聯動發展、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發展核心環。兩帶:串聯濱海大型產業平臺,引導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健康等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打造濱海產業發展帶。串聯傳統特色產業園區,推動紡織服裝、玩具創意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傳統產業提升帶。
形成“3+8+10”重點產業空間體系,推動產業用地向重點產業平臺集聚,優化產業空間布局,規劃形成“3個省級以上重點產業平臺+8個市級產業平臺+10個區級產業平臺”的重點產業空間。統籌劃定工業用地控制線,全市劃定工業用地控制線不少于180平方公里,
同時,支撐建設粵東區域商貿服務高地,強化現代服務業空間保障,建設“1+4+1”現代服務業聚集區,構建“2+7+2”多類型商圈格局。
(十)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構建“區域級—城市級—區(縣)級—鎮街級—社區級”公共中心體系。依托東海岸新城打造粵東區域級公共服務中心,依托內海灣“一灣兩岸”規劃內海灣城市級公共服務中心,完善7處區(縣)級公共服務中心,規劃布局73處鎮街級公共服務中心。
教育設施。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學校千人學位數分別不低于40座、80座、40座和30座。
醫療衛生設施。人均醫療衛生設施用地面積不低于0.8平方米,千人床位數不少于7.5床。
文化設施。人均文化設施用地面積不低于0.3平方米。
體育設施。人均體育用地面積不低于0.6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不低于2.9平方米。
社會福利設施。人均社會福利設施用地面積不低于0.3平方米,其中人均養老設施用地面積不低于0.2平方米;每千名老年人養老床位數不少于50張。
(十一)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完善綜合交通發展體系。規劃高水平實現“汕潮揭地區半小時通勤、粵東1小時交通圈、粵港澳大灣區和粵閩浙沿海城市群2小時通達、與國內及東南亞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的“123”出行交通圈,全面建成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支撐樞紐港站能級躍升。規劃建設“一港五區”港口體系、“一主五輔”鐵路客運站場、“一主兩輔”鐵路貨運站場、“一區(縣)一站”公路客運樞紐布局。
構建高效互聯的對外通道網絡。規劃構建“承灣啟西、北聯腹地”的高鐵網絡、暢達汕潮揭地區的城際軌道網、輻射汕潮揭地區的“三環八射”的高速路網。
(十二)打造韌性集約的市政公用設施體系
構建安全集約的城鄉供水體系。規劃30座水廠和7座區域泵站,推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
建立綠色高效的能源保障體系。規劃500kV變電站5座,220kV變電站43座,完善天然氣廊道和燃氣設施布局。
構建融合泛在的通信設施體系。實現5G網絡全市覆蓋,建設“雙千兆”城市。
建設綠色循環的固體廢物處置體系。規劃垃圾處理設施5座,廚余垃圾處理廠5座,實現無害化處理率100%。
完善全域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統。規劃38座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率達100%,提升再生水利用率至25%以上,建設海綿城市。
(十三)增強城市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強化自然災害預防與抵御能力,完善綜合防災體系,提高設防標準和抗災能力,全面增強城市防災能力。
提升海洋災害抵御能力。提高防潮海堤設計標準,強化巡查和防御,完善管理體系,提升風險管理水平。
提高流域防洪(潮)排澇能力。中心城區設防標準不低于100年一遇,外圍區縣按20—50年一遇設防,內澇防治標準相應提高。
提升地質災害防御能力。以突發性地質災害為重點,建立健全防治體系。
健全抗震避難場所和救援疏散通道系統。執行抗震設防標準,建立多層級的避難場所布局,構建多通道的避震疏散系統。
提高城市韌性和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立全方位消防安全體系,提升人防工程建設水平,加強重大危險源管控,完善公共衛生防控救治空間體系。
(十四)打造承載省域副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中心城區
打造“一環兩軸四極”的中心城區空間結構。一環:串聯國家高新區、綜合保稅區、華僑試驗區三大國家級發展平臺與各大產業空間,構建產業互動發展的新興產業發展環。兩軸:依托內海灣發展軸,集聚高端發展要素;打造中心城區發展次軸,串聯城市核心地標。四極:國家高新區、綜合保稅區及廣澳港區、“一灣兩岸”城市中央活力區、粵東中央商務區,集聚城市核心功能,展現城市門戶形象,支撐高端產業發展。
塑造濱海城市景觀風貌。構建“一核帶雙芯、雙脈通山海、多點領鮀城、山水塑組團”的總體城市設計結構,以內海灣“一灣兩岸”為核心,塑造中心城區“海城相依,擁灣親水”的空間秩序與展示界面。
優化中心城區國土空間用途安排。優化中心城區土地使用布局規劃,明確國土空間的主導功能。優化居住用地布局,以穩定提升宜居水平、促進職住平衡為目標,完善居住用地供應,規劃居住用地占城鎮建設用地比重控制在34%左右。優化綠地和開敞空間布局,構建“郊野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四級城鄉綠地體系,規劃人均綠地面積不少于18平方米。優化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布局,構建“鎮街級—社區級”社區生活圈體系,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置。規劃實現城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90%。
統籌中心城區城市四線劃定與管控。劃定城市藍線73.79平方公里,城市綠線11.87平方公里,城市紫線0.63平方公里,城市黃線4.1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