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區委的工作部署,駐龍騰街道鄉村振興駐街幫街扶村工作隊全員按規定時間到位報告,按照街道黨工委安排,開展鄉村振興工作。媽嶼社區是龍騰街道唯一一個涉農社區,鄉村振興工作主戰場是在這個小島上,工作隊成員從喧囂的鬧市到靜謐的小島,從線條單一的機關到瑣碎繁雜的社區,從坐在辦公室辦理業務到步入社區與居民群眾打交道,從旁觀者到主人翁,對駐街工作隊來說,不僅僅是工作環境、身份角色的轉變,更是肩負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這一段征程中,駐街工作隊不僅僅腳下沾了“泥土氣”,身上多了“煙火氣”,更是受益滿滿、感觸頗深。
一、當好鄉村治理的帶頭人,在打造宜居島嶼上多用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農村美不美,不僅關系到民生福祉,更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良好的生態宜居環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過去,媽嶼沙灘隨處可見亂搭亂建的海鮮大排檔,商戶們紛紛“占地為王”,現如今,島內沙灘已經搖身一變成為多彩的花海景觀。從拆除違建、平整土地、換土填土,鋪水管、種植花草……這一切得益于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大刀闊斧式的人居環境整治。去年,街道根據汕頭市內海灣整治的工作部署,拆除包括媽嶼北岸渡口碼頭、避風港修船廠在內的亂搭建物及老舊建筑物面積合共約15000平方米,讓整個島嶼“舊貌”易“新顏”,這是工作隊最直觀的感受。如何打造“高顏值”美麗鄉村,自然也成為工作隊進駐后首要解決的棘手問題。對此,工作隊“掛圖作戰”,根據街道黨工委的工作部署,全員脫產到媽嶼社區開展“百日攻堅行動”,帶領媽嶼社區全體“兩委”干部職工以及媽嶼物業公司工作人員集體“做家務”,手持勞動工具,撿拾環島路、生態公園、沙灘礁石縫、棧道等區域的垃圾雜物,修整枯枝雜葉;對接自然資源龍湖分局生態修復施工隊對陶鑄亭周邊以及南側用地約1萬平土地環境衛生進行重點整頓,清運垃圾廢土,平整土地,鏟除雜草,補植新苗……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初顯成效,然而,工作隊發現,島內占道經營情況屢禁不止,已成為阻礙社區長遠發展的“堵點”,單靠街居“單打獨斗”是遠遠不夠的,要把“獨角戲”變為“大合奏”,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鄉村共治、文明共建。對此,工作隊又開始探索在實現鄉村美的同時又能兼顧民生、實現共贏的社區治理新路子,馬不停蹄督促施工方在媽嶼泳場北側人行道兩旁規劃設置38格漁民轉產區攤位,通過引導商戶規范化經營管理,筑牢島內居民民生底線和就業底線,讓人居環境整治既有力度,更有溫度。
二、當好村美人和的貼心人,在回應民生期盼上多用情
“事關民生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駐街工作隊上通街道,下連社區群眾,落腳點在社區,著力點在民。過去,“群眾工作”四個字對工作隊來說僅僅是浮在紙上,而當駐街工作隊進駐社區后才發現,做好群眾工作不僅僅是考驗干部的“試金石”,更是一門大學問。媽嶼島的居民群眾思想文化素質參差不齊,有些群眾對一些政策往往理解不夠透徹,或理解有偏差,從而導致少數群眾不支持、抵觸現象,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要想贏得居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必須以身垂范,主動放下官架子,放低姿態,真正俯下身子融入群眾一線。對此,工作隊定期召開座談會,與社區居民代表和群眾代表面對面談心,向其征求社區建設的意見建議;定期走街串戶,當好“宣講員”,及時向群眾宣傳上級重要決策部署和日常辦事政策,讓群眾享受政策紅利;當好“貼心人”,把群眾當成親人朋友,與群眾拉家常、打交道,說些鄉間俚語,聽些牢騷話。立足居民群眾的訴求,建立“問題清單”和“需求清單”。從點滴小事著手,用心用情解決“民生小事”,用“微清單”贏得民心。比如:針對媽嶼島供水不足、水管老化、用水困難等歷史遺留的“卡脖子”問題,工作隊在實地踏勘、多方了解歷史遺留原因的基礎上,走訪市粵海水務公司,就媽嶼島用水管網、加壓泵站,蓄水池和媽嶼島供水污水處理費收取問題與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進行座談,協調解決相關問題方案措施;在了解到島內“假日經濟”日益蓬勃,市民游客沒有歇腳的好去處時,工作隊經過反復推敲和方案設計,對島內橋下入口處閑置的老屋舊墻進行翻新修繕,設置了游客中心,配齊座椅、藥箱、飲水機、雨傘和充電寶租借等便民設施,極力改善了島嶼旅游環境。
三、當好村強民富的責任人,在激活產業效能上多用心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工作隊在調研中逐步捋清了媽嶼島的發展之路:媽嶼島在舊時是一座漁島,打魚是媽嶼人主要的營生手段之一。近兩年來,街道黨工委在持續發力推進島內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同時,盤活社區六宗集體資產,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218.8萬元。與此同時,下大力氣發展觀光、休閑等業態,打造一批以媽嶼游客中心為代表的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引進一批以嶼見咖啡店為代表的網紅打卡旅游景點,不斷補齊島內旅游設施“硬件”短板,以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做實“鄉村振興+精品旅游”融合文章。現如今,媽嶼這座小島已經完美蝶變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廣東省農房風貌提升名村。由此可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實現由“輸血型”集體經濟發展向“造血型”方式轉變,才能真正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近階段來,工作隊也按照街道黨工委的部署,積極配合街道農辦依法依規把牢測量評估、研究制定方案等“程序關”,有條不紊推進島內102號房、觀鳳樓2樓、媽嶼小學、島內南側土地等第二、三批集體資產盤活工作,為下來多維度打造島嶼旅游、休閑、娛樂、生態等產業奠定扎實基礎,讓媽嶼這座小島燃起“人間煙火氣”。
四、當好培根鑄魂的引路人,在推進文旅融合上多用智
鄉村振興需要塑形,更要鑄魂。媽嶼島有潮海關、老媽宮、新媽宮、東海普陀山寺、海龍王廟、石娘娘像、媽印石、觀海亭此外、島上還有雙忠廟、伯公廟、友誼亭、醉潮樓,和附近鹿嶼燈塔等古跡新景,鮮活地展示了媽嶼島的人文歷史和風土人情,是媽嶼的根和魂。工作隊認為,要全面實現鄉村振興,不能簡單粗暴地大搞拆建、過度開發、搭建千篇一律的樓房建筑。只有保留原有整體生態,在此基礎上挖掘文化價值,傳承文化命脈,才能讓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現在的街、居正是將“文化鑄魂”發揮地淋漓盡致:投入68萬資金對陶鑄亭進行修復,并對其周邊環境、臺階道路等進行清理和提升,同步配套牌匾、石刻碑記、綠化和燈光等,重新打造為紅色旅游景點;集中人力物力,先后啟動對潮海關、民兵哨所、防空洞等島上歷史文物的修復工程,同步配套打造“漁家姑娘”石雕、“面朝大海”的黨群服務中心、“最美”黨建紅色書吧等紅色教育基地,在實現歷史文物“修舊如舊”的基礎上,與現有陶鑄亭、大軍井、海邊棧道等景點以及廉政長廊紅色教育基地相互串聯,形成媽嶼島精品紅色旅游線路,推出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媽嶼社區“松樹的風格”黨建品牌示范點……在將媽嶼島打造成“網紅島”的同時,用心用情唱好鄉村文旅這臺“重頭戲”,讓“詩和遠方”更好賦能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