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市龍湖區龍華街道下蔡村位于龍華街道東南方,國道324線、蓬發路、南翔路穿境而過,交通方便,是龍華街道毛衫產業供銷地。下蔡村地少人多,但通過街道及村委近年來的精心布局、整治,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不但在有限的空間里拓寬村道,利用零散空間建設文化廣場、公園、公廁等配套設施,還與時俱進建設直播基地,發展片區經濟,使全村經濟、文化獲得長足發展。2021年初,下蔡村被評為廣東省鄉村治理“百鎮千村”示范村。
“三清三拆”打造“小而美”村居
走進下蔡村,只見村道寬闊,整潔有序,不時可見“小而美”的“口袋公園”和運動空間。村支書蔡廣鑫介紹說,近年來,村通過積極開展文明創建行動,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對村里的違章建筑全面清拆,并利用清拆后的空地因地制宜進行改造建設。
蔡廣鑫說,以前村里道路狹窄,汽車進不來,村民出入非常不便,通過拆除違章建筑及老舊村圍墻,拓寬村道,如今,村道不僅能通汽車,還辟有停車位,使村里的交通井然有序。
南畔路的大閘門,是進村的主要通道之一,原來村門兩邊都搭建了棚屋,入口狹窄,通過拆除違建,將村門進行修舊如舊復原,保留了“和美里”題字,還布設燈光營造氛圍,使進村“門面”既古色古香又充滿新時代氣息。
村委會旁的老厝地經過清拆之后,村里籌資建造了面積3500平方米的和美里廣場及周邊配套路道,使進村入口寬度達到9米,廣場保留了原有的老樹綠化,增設連廊花圃,還建設籃球場等運動場所,成為村民休閑運動的好去處。 
拆除違章建筑后建成的和西公園
村口的竹下巷原來有近20棵古榕樹,現存活近10棵。如今這里建成了面積1200平方米的古榕公園,古榕樹周圍有草地、石凳、各種運動設施,成為村里又一處休閑勝地。
據介紹,像這樣利用拆除違章建筑之后打造出來的綠地空間還有不少:面積1000平方米的和西公園地塊,原來是村里一處池塘,被填平搭滿了違章建筑物,經過徹底清除還綠于民;后埠頂一個小小的“口袋公園”,是由原來的舊廁池改造而成。
下蔡村通過全面打造建設,并進行雨污分流,完善南北畔新厝區排水系統配套,開展自來水管道改造鋪設等民心工程,如今已成為“高顏值”且宜居的美麗鄉村。
弘揚鄉賢文化培育文明鄉風
在下蔡村黨群服務中心,有一處開放式書屋,琳瑯滿目的書籍和整潔的書桌椅,是村民借書看書的文化樂園。蔡廣鑫介紹說,他們將農家書屋設在黨群服務中心,目的是合理利用這里的人力、物力和場地,書屋在村委工作人員上班時間對外開放,村委工作人員兼職書屋管理人員,村委部分辦公桌椅兼作村民看書學習書桌椅,村民借書、閱讀都十分方便,有效將全民閱讀普及到基層鄉村,這一做法得到很多鄉村社區仿效,書屋也被評為“全國示范性農家書屋”。

利用舊廁池空地改造的“口袋公園”
下蔡村一直注重鄉風文明建設,除了建設農家書屋普及閱讀,還建設文化廣場、公園道德宣傳欄,潛移默化提升村民道德修養;通過規范村級自治組織運行,推行民主協商,讓農民自己“說事、議事、主事”,不斷引導村民自我管理、實現自治;通過不定期開展主題志愿服務活動,鼓勵村民積極參與,逐步形成治理為了村民、治理依靠村民、治理成果由村民共享的良好格局。
為了更好傳承鄉風民俗,村委會加強對本村老年人協會的領導,由村老人組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文明健康”等移風易俗文明新風尚。村居各姓氏祭祖活動在村老人組的提倡和引導下也都分別固定日期舉行,使民俗得以傳承又不影響年輕人出外謀生,得到村里年輕人的積極響應。
該村組建了鄉賢理事會,利用文化禮堂開展鄉賢文化宣傳,舉辦聯誼活動、家風家訓等活動,發揮鄉賢作用,助推村文化建設;同時引導鄉賢積極參與鄉村治理、新農村建設、矛盾調解、經濟發展,鄉賢聚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除了從思想上引導,加強村民素質培養,村里還逐步實現了鄉村治安電子化管理模式,配套了平安鄉村視頻監控,全村路口新增配套治安監控,使治安秩序保持良好。
規劃直播基地帶動片區經濟
下蔡村轄區內的企業廠家、小作坊和羊毛鋪戶等有300多戶,該村積極為各個企業做好服務與管理,努力優化營商環境,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穩中有進。

整潔干凈的村道
據了解,目前下蔡村每年集體經濟收入420萬元,主要來源于臨時工業用地、廠房、鋪面的租金收入。村堅持以黨建引領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認真抓好本村“三資”管理工作,每年都按時發放農戶口糧款及年終分配款。
為實現持續發展,村委立足長遠,認真做好村莊發展規劃,在迎賓北路西側、蓮發大道北側規劃建設1萬平方米的龍華電商直播基地,帶動周邊毛線、輔料批發零售業發展片區經濟;還計劃在蓬發片區建設12000平方米的毛衣輔料市場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