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傍晚,傳統的下山虎民居與一場即興而起的“鄰里”聚會完美邂逅。一群身份獨特的“新村民”、經營者、游客等,圍坐在檸檬樹下,雙腿夾著五彩繽紛的非洲鼓,跟隨動感的節拍,手掌在鼓面上跳躍,肩膀也跟著舞動。“咚咚咚,咚咚咚……”在非洲鼓律動的牽引下,他們的身軀似乎變得柔軟而靈動。這是在汕頭市龍湖區新溪街道上三合村四合片區“粵文坊·星旅居”中的一幕,庭院深處大大的“喜樂”二字正是此刻最生動的寫照,這也是龍湖區推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踐成果。近年來,龍湖區堅持黨建引領賦能,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作用,以增強村集體自身“造血”功能為目標,選優配強頭雁隊伍,推動產業多元發展,清查盤活集體“三資”,持續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強筋壯骨”,扎實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據統計,2024年龍湖區78個村(涉農社區)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2.73億元,同比增長約3150萬元,增長率13%,集體經營性收入均超25萬元。其中,收入超千萬元的村社數量由2023年的7個增加至9個。鄉村要發展,人才是關鍵。為此,龍湖區著力建強骨干隊伍,培育強村富民“主力軍”。以提升致富帶動能力為抓手,以實行獎懲機制為手段,激發“群雁”抓好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龍湖區從致富帶頭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等群體中,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鼓勵、引導有政治頭腦、有發展理念、有辦事能力、有創造精神的“能人”擔任村“兩委”成員。并組建鄉村振興專業技術服務團,培訓鄉村本土人才,吸引能人巧匠回鄉創業助農,為村集體產業發展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撐。

龍湖區新溪街道北中農民合作社黨支部書記莊秋群正在查看秧苗生長情況。文章開頭提到的“粵文坊·星旅居”,是由一群本地青年返鄉創業打造的田園綜合體。通過整合連片潮汕老厝,改造成民宿、餐廳、書院、沉浸式非遺體驗館等,同時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集觀光采摘、研學活動、非遺體驗、餐飲娛樂、休閑度假于一體,將原本沉寂的上三合村打造成了一個極具地方特色和人文氣息的鄉村公共文化新空間。“粵文坊·星旅居”以一月一期的“稻鼓市集”為特色,以“你好,非遺”系列活動為品牌,舉辦了鄉村讀書會、書畫展、攝影展等多場文化交流活動,以及農民豐收節、割水稻、田園廚房等60多場農耕體驗活動。“我們幾個人都有著共同的夢想和追求,就是向往美好的田園生活。”在“星旅居”,民宿主理人謝曉婷說自己也是新溪人,她原來在市區一家小學當老師,自己本身很喜歡大自然,也很想回歸鄉村。在星旅居成立的同年7月,星旅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成立,支部書記由上三合村返鄉創業人員擔任。通過成立支部,以田園一隅,傳承藝術,反哺于鄉為意,創立黨建品牌——田園“藝”隅,在黨建引領下,傳統藝術與高質量發展交相輝映。“在上三合村黨總支的助力下,合作社將老民居連片租下,改造成書院和民宿,并招納各界藝術人士自由裝飾創作,形成各具特色、風格各異的‘一戶一景’風光。”星旅黨支部書記謝燕文說,如今四合片區吸引了不少“新村民”進駐,有畫家、設計師、潮劇表演藝術家等,他們把老房子改造成特色鮮明的小院,既是工作室,又對外開放,其間還有不定期開展的主題活動。“新村民”吳至錄是鄰里口中的“吳博士”,在外多年的他半年前決定回汕頭定居,進行書、畫、陶印等文藝創作。在星旅居的工作室里,吳至錄舉辦書畫作品展覽,也開辦書畫教學公益班。他表示,在給孩子們教學互動的同時,自己也會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藝術上的突破,“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體驗”。上三合村黨總支聯合星旅居黨支部打造上三合村農文旅先鋒工場,通過盤活當地農文旅資源,打造鄉村旅游綜合體,吸引人才回流,實現村民致富、集體增收。“我原先是在湖南經商,看到了村里蓬勃發展的廣闊前景,在新溪街道黨工委的鼓勵支持下,我決定辭職回鄉為家鄉的發展貢獻力量。”上三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謝泳軍說,接下來他們計劃盤活農村閑置土地資源,借助先鋒工場的創新資源與孵化能力,開發榕樹下周邊農田,擴大“共享小菜園”,開發周邊農文旅配套設施,推動綠色共享經濟成規模化。一座原本長期無人居住、被遺忘在鄉村的老屋,在回鄉青年的一步步努力下,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仲春,龍湖區新溪街道北中村的紅寶石番石榴已掛滿枝頭,遠遠望去,甚是喜人。草莓地里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市民游客一手提水果籃,一手拿剪刀,在草莓叢中穿梭,共同享受著這份難得的親子時光。“鄉村田園采摘逐漸成為一種新風尚。”龍湖區新溪街道北中農民合作社黨支部書記、北中村種養農民合作社理事長莊秋群笑著說,一到周末或者假期,每天來我們這里觀光采摘大約有五六百人,每天銷售額有3000多元。近年來,龍湖區著力發展特色產業,拓寬經濟發展“好路子”。引導村黨組織在整合資源要素、做好“土特產”文章上競標爭先,推動各村因地制宜謀發展,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走好多元特色發展之路。如何推動農業集約發展?龍湖區通過培育特色產業“龍頭企業”,打造上下游產業生態,聯農帶農共同致富,實現企業、村集體、農戶三方共贏。構建“黨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統籌整合各類資產、資源、資金,實現集約化、規模化運營。新溪街道黨工委以現有7個合作社為主體,成立新溪街道北中村農民合作社黨支部,形成“合農同興”黨建品牌,探索“抱團發展、聯農帶農”新模式,依托農民合作社,開發閑散土地,統籌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生產技術等資源,建立緊密的“聯農帶農”聯結機制,將“組織力”轉化為推動農業發展的“生產力”,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助推富農強村的發展之路。

龍湖區新溪街道北中農民合作社的農戶正在玉米地中勞作。北中村打破技術壁壘,聘請種植大戶和技術人員進行農業技術培訓,實行技術共享,帶動周邊群眾就業。截至目前,北中流轉土地600多畝,吸納社員200多名,用工超3000人次,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加6000多元。像這樣的例子并非個案,比如龍華街道大衙村,在蔬菜種養專業合作社黨支部的帶動下,組織農民進行蔬菜集中銷售,成功入選廣東省“菜籃子”基地,2024年合作社入圍省標桿農民專業合作社名單。在推動農業集約發展的同時,龍湖區也進一步做大做強工業支撐。聚焦支柱產業,強化配套措施,優化整體布局,發揮集聚效應,實現集體增收和企業發展雙贏。結合“工改工”重點項目建設,探索“街道/社會資本出資+社區出地”等發展模式,將零散低效的集體用地變為高標準工業用地,推動土地連片集約化發展,實現集體經濟增收。此外,龍湖區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積極探索“文化+農業”“旅游+農業”等跨界模式,打造十一合藝術村、媽嶼島4A級旅游景區、大興都市田園、東溪書齋村、旦家園沿河景觀等一批鄉村特色網紅點,全力推動村集體經濟收入提質增效。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是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強基層基礎、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物質基礎。近年來,龍湖區強化區委統籌推動,全面清查集體“三資”底數,全域推動“三清三拆三整治”,聚力破解“三資”歷史遺留問題,為壯大村集體經濟打下堅實基礎。為了全面激活農村閑置資源,龍湖區充分發揮村黨組織的組織動員作用,在推動存量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的過程中,村“兩委”干部科學規劃農田墾造,廣泛動員村民參與,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大大提高低效農用土地使用效率,實現耕地質量和經濟效益雙提升。如龍祥街道周厝塭社區將906畝分散農用地集中開展水田墾造,推動規模化經營。在打好“清拆硬仗”上,龍湖區通過召開“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三清三拆三整治’助力鄉村發展”現場會,全力推進農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村“兩委”干部帶頭迎難而上,積極引導群眾“一起來”“一塊干”,大力推動環境綜合整治,2024年度完成治亂拆違109萬平方米,進度全市第一,在優化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進一步釋放村集體經濟發展空間。走進位于龍湖區珠池街道的南山社區,這里車水馬龍、商鋪林立,路面平整干凈、綠樹成蔭,廉政文化長廊、籃球場、足球場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一應俱全……近年來,南山社區以優越的地理位置、物美價廉的生活成本和豐富充沛的生產要素等優勢,吸引了占社區常住人口比例達三分之二的外來務工人員到此落腳生活、筑夢奮斗,構成了一幅“社會百態圖”。南山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紀敬波坦言:“社區‘兩委’班子年齡偏大、學歷偏低,南山社區近年來大量的征拆,快速更新的發展現狀,他們一直在適應。”2023年8月,南山社區黨委被列入軟弱渙散社區黨組織整頓。階段以來,在龍湖區委派駐工作隊和珠池街道黨工委的推動支持下,南山社區黨委量身定制整改工作方案,圍繞隊伍建設、民生實事、環境提升、壯大經濟等工作下足功夫開展整頓,實現問題逐一“銷號”,按時完成“摘帽”任務。2024年,南山社區清查梳理出問題合同25宗,全部完成整改。通過“三資”平臺對到期廠房、土地的集體資產按有關程序進行競標,更好地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2024年社區集體收入約1048萬元,通過“三資”平臺完成交易74宗,交易總金額達1.6億元。在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南山社區進一步提升群眾幸福感滿意度。在南山市場西側劃分臨時疏導區區域,規劃約260平方米26個攤位,規范攤販經營行為,探索城市管理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讓城市煙火氣溫暖居民;積極協調建筑企業出資出力對南山社區三條道路進行拓寬改造,改善居民出行條件,提升通行效率;利用集體空余土地建設南山市場停車場、南山街停車場、中河街停車場和南山陵園停車場等8個停車場共約15900平方米,可容納745輛車停放,極大緩解片區交通壓力。眼下,正值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3月3日,在汕頭市龍湖區河濱高地智慧農業種植提升項目現場,整齊劃一的田壟上,十多名農戶正相互配合,穿梭在田間地頭,擺放秧盤、覆蓋薄膜,水稻育秧的每一個環節都井然有序。在另一邊的育秧地,綠油油的秧苗整齊排列,管護人員緊抓田間管理,促進秧苗更好地生長。

龍湖區河濱高地智慧農業種植提升項目已完成地塊清表和表土剝離工作。“這里的906畝土地,將連片播種,大大提高土地利用價值和村民集體收入。”站在項目現場,龍湖區龍祥街道周厝塭社區黨委委員、居委會副主任紀泳斌介紹,目前項目已經全域鋪開,地塊清表和表土剝離工作已完成,新修溝渠和、泵站、生產路等工作正在收尾。該智慧農業種植提升項目,是龍湖區龍祥街道實施“百千萬工程”過程中,推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重要一環。之前,這近千畝土地上有農家、水稻田、桑林地;未來,這片土地將集中開展水田墾造,既能豐收,又是美景,鼓舞著群眾的發展信心。“這片農田大多為村民自己耕作蔬菜,有一部分土地因河道淤塞導致撂荒,幾年來也花了不少人力財力進行整治,但是效果甚微。”紀泳斌說,項目啟動前,這906畝土地有近一半丟荒。為了提高村民集體收入,街道和社區借有關政策東風,準備把整片農田集中墾造,推動規模化經營,有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據了解,該項目將重點對新津河南側、中興路東側、沈海高速兩側的900多畝農用地進行整合提升,并集中開展水田墾造,進一步提高農田水利建設水平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據龍祥街道自然資源組負責人邱梓韓介紹,依托這一項目,龍祥街道對片區存在的撂荒林地田地統籌規劃,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土地管理整治的問題。“無論是在經濟發展、農業生產,還是在鄉村振興等方面,我們希望通過謀劃和實施這一項目,為周厝塭社區發展添磚加瓦,幫助村民提升幸福感、安全感和滿足感。”邱梓韓說。土地是鄉村最大的資源,鄉村振興的力量就積蓄在山水林田之間。立足資源稟賦,龍祥街道制定了“一村一發展主線”目標任務書,其中,周厝塭社區的發展任務為“墾造千畝良田,打造城市后花園”。近年來,周厝塭社區堅持把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著力點來抓,進一步形成“生態觀光、農旅鄉情”的地域特色,讓昔日的落后村居轉變成為基層黨建示范村、美麗鄉村示范社區。紀泳斌表示,社區“兩委”干部會帶領村民,把整片地耕好種好。如今,從點狀分布到串點成線,一幅“良田稻香四溢”的藍圖逐漸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