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頭市龍湖區大興村,鄭杰之改造的第九座潮汕老厝即將完工,變閑置庭院為新型經濟體。從首座庭院改造至今,這位鄉村創業者已讓八座潮汕老厝煥發生機。當被問及為何選擇在龍湖鄉村創業,他篤定地回答:“鄉村的核心競爭力是環境。環境好了,路再遠也有人來。”
方寸之地亦有文章可作。在龍湖區,像鄭杰之一樣看到鄉村蝶變后,選擇回歸鄉村、建設鄉村的人還有很多。他們懷揣著夢想與熱愛,把鄉村院落作為空間載體,讓庭院經濟積極擁抱休閑餐飲、藝術空間、非遺體驗、文化創意等各類新經濟、新業態,書寫著一篇篇鄉村振興的新故事。
今年,發展庭院經濟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近日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也指出,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林下經濟、民宿經濟。這些政策的出臺,為庭院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龍湖區圍繞發揮好“城市后花園”這一區位優勢,讓寶貴的鄉村資源煥發活力,多措并舉鼓勵村民農戶充分利用老宅子、庭院空地、房前屋后等資源,因地制宜發展“小院經濟”,實現鄉村文旅的流量轉化和經濟文化的雙向賦能,讓小小庭院變身富民興村“聚寶盆”。

“小院+體驗”,改造后的潮汕老厝,可發展出多種鄉村業態。 受訪者供圖
多點開花破局“沉睡資產”
在媽嶼島,一座藍白相間的嶼見咖啡館靜靜矗立。這座可眺望內海灣日落的老厝,如今成了游客打卡的浪漫觀景點。這是莊佳聰在媽嶼島開設的首家咖啡店。他以老厝改造為切入點,將海島文化融入經營,成為這里庭院經濟的先行示范者。
莊佳聰并非媽嶼島原住民,但這座距離汕頭市區僅15分鐘車程的海島,早已成為他鏡頭里的“白月光”。當他發現島上商業業態尚不發達時,就萌生了創業的念頭。“我們需要讓更多人駐足停留,了解這座島嶼的故事。”莊佳聰說。
從簽合同到開業,莊佳聰只花了28天的時間。事實上,莊佳聰盤下老厝進行改造經營的想法,與龍湖區的發展規劃不謀而合。將視野放大,發展庭院經濟不僅能有效拓寬當地農民增收渠道,還有助于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推動農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
近年來,各級政府在媽嶼島上的大力投入讓海島在整體上有了質的提升,龍騰街道媽嶼社區趁勢而上,著力“三資”歷史合同遺留問題整治,鼓勵村民充分利用老厝小院發展海鮮排檔、下午茶、咖啡等特色餐飲,實現從純農漁村小島向農文旅融合的海島風情特色漁村蝶變。
再將目光轉向新海街道十一合村,升級改造庭院已超過400戶。同樣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創業者”,游慕君把“詩和遠方”裝進庭院,在保留傳統建筑肌理的同時,用植物構筑出獨特的生態空間,此后還在庭院里延伸出咖啡茶飲等功能業態,打造“小森活雨林咖啡”,成為當地庭院經濟發展的生動樣本。

改造后的潮汕老厝,可發展多種鄉村業態。 受訪者供圖
可以說,庭院雖小,卻涵蓋多重積極效應。當閑置的土地資源被有效盤活,業態繁多的“微經濟”正為鄉村振興注入蓬勃活力。在龍湖區,有的庭院里開起咖啡店,打造“日落打卡地”;有的種滿花草,在院子里種出精彩;還有的開辦民宿,成為城市里“有風的地方”。
當前,圍繞盤活鄉村1.38萬畝老厝區,龍湖區著力加強政策引導,區街村三級同向發力,從總體規劃、特色定位、硬件提升、資源活化、培育服務等方面加強政策配套及資源投入,推動各具特色的“小院”在全區涉農片區遍地開花,并通過各村(社區)化點成珠、串珠成鏈形成示范帶動效應。
復合經營打造“共生系統”
作為中心城區,龍湖“寸土寸金”,農村毗鄰中心城區,城鎮之間相互滲透和覆蓋。從表面上看,城鄉二元化結構是其發展的問題短板,但只要能夠打開這一局面,這恰恰是龍湖實施“百千萬工程”的比較優勢和潛力空間,真正做到“大有可為”。
在這一背景下的龍湖,庭院經濟有多種模式,既可以單一經營,也可以綜合發展,甚至形成與鄉村振興互促互補、共同繁榮的關系。在省“百千萬工程”典型村之一的新海街道大興村,就能找到庭院經濟的復合經營模式。
走進大興村,青瓦灰墻的老厝群落間飄出咖啡香與烤肉煙火氣。設計師出身的鄭杰之,將3座閑置的潮汕老厝改造成“咖啡+烤肉+田園”的復合空間,半年間吸引眾多游客打卡,同時帶動20多人就近就業,為大興村帶來人氣、也留住了財氣。

“小院+美食”,在潮汕民宿感受多樣美食。 受訪者供圖
去年,鄭杰之偶然來到大興村游玩,隨即被當地的鄉村風光所吸引,看好這一村居發展的前景。他深諳鄉村發展的經濟邏輯:先用網紅咖啡店吸引年輕人拍照傳播,再以現切鮮牛肉烤肉留住食客,最后通過農田采摘等休閑觀光模式,讓顧客從店內走到田野間,帶動周邊農戶直銷增收,形成鄉村消費閉環。
“要讓都市人住下來,吃田里菜、喝工夫茶,過段‘潮式慢生活’。”鄭杰之期待有更多人參與進來,進一步結合民宿等多種業態豐富鄉村發展結構,以環境為核、業態做鏈,形成大興村的“流量密碼”。
在新海街道西南村,以“墨舍民宿”等為代表的民宿業火速興起,假日期間“一房難求”。主理人陳麗娜告訴記者,這里的民宿主打整棟出租家庭房,以“潮汕民俗+獨立院落+高性價比”形成競爭力。值得注意的是,依托近新建汕頭站等區位優勢,西南村或將在盤活閑置院落、發展庭院經濟、帶動鄉村文旅方面得以全面發展。
在記者看來,從單一業態到多元嘗試,龍湖的小庭院從來不是獨立的發展個體,而是深度融于鄉村振興的發展歷程中。讓“一院之火”燃動“全域之光”,不僅要挖掘庭院的休閑功能,還要創新發展多功能的業態滿足市場需求,向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加工采摘三產融合的新發展模式轉變,真正打造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地。
文化賦能開啟“精神原鄉”
曾經,鄉村庭院經濟總被局限在“養雞、種地、開農家樂”這些生存型創業模式里。但如今,龍湖區的庭院經濟卻大不相同,它憑借興趣、創意和美學體驗,吸引自由職業者、手藝人等在鄉村開啟事業新篇。
十一合村的“在·藝術館”,原本是一座承載著潮汕印記的“下山虎”老宅,如今搖身一變成了藝術館。藝術館的首展以竹編為主題,以藝術IP賦能鄉村文旅,帶來一次潮汕非遺創新傳承的生動實踐。開館以來,這里不乏從京滬專程而來的藝術愛好者。
“當藝術在老厝生長,鄉村就不再是回不去的故鄉,而是看得見未來的熱土。”該藝術館的運營陳業勝介紹,策展團隊最大限度保留建筑原貌:原屋主兒子的書房墻字、灶臺痕跡皆融入展覽動線,傳統夯土墻與現代光影交相輝映。
如果說“小而精”是“庭院經濟”的天然特質,其背后蘊藏著“廣與深”的產業維度,以及新穎出圈的新玩法則是它“茁壯成長”的關鍵。如何把庭院“玩”出新玩法?龍湖用實踐證明,打造“小院經濟”不僅是一道經濟題、生態題,更是文化課題。

“小院+藝術”,將潮汕老厝改造為藝術展示空間。 受訪者供圖
位于新溪街道上三合村的“星旅居”,是龍湖區首家“粵文坊”,通過整合連片潮汕老厝,改造成民宿、餐廳、書院、沉浸式非遺體驗館等而成的鄉村公共文化新空間。
走進非遺體驗館內,琳瑯滿目的非遺作品,小巧精致的文創產品,現場授課的非遺傳承人,無一不詮釋著活態傳承這一特征,也讓文旅融合有著全新的探索。目前已有30多個非遺項目入駐館內,并開設有2個免預約的常態化非遺體驗項目,讓市民游客能夠近距離沉浸式體驗鉤花、陶印、泥塑、書法、國畫等非遺文化藝術。
主理人謝曉婷介紹,如今村里吸引了不少“新村民”進駐,有畫家、設計師、潮劇表演藝術家等,他們把老房子改造成特色鮮明的小院,既是工作室,又對外開放,其間還有不定期開展的主題活動。“粵文坊·星旅居”已舉辦了60多場主題活動,在潮汕老厝玩轉“非遺新趣味”。
始于潮汕民居,歸于潮汕文化。讓庭院經濟成為農民增收新引擎、文脈傳承新活力,關鍵還在于科學規劃、政策引導。記者了解到,龍湖區出臺了《龍湖區農村老厝區盤活利用三年行動工作方案(試行)》,并研究制定《龍湖區持續推動文旅提質促進產業融合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進一步部署深化“小院+”經濟行動,充分利用潮汕特色民居,差異化發展具有潮汕特色的鄉村“文旅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