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滿時節,在汕頭市龍湖區龍祥街道周厝塭社區,906.50畝連片播種的水稻剛完成了新一季育秧,沉甸甸的稻穗隨風搖曳,與遠處錯落的格桑花道、風鈴木徑相映成趣。 田間,三三兩兩的游客或駐足拍照,或沿綠道漫步;田壟旁,周厝塭幼兒園的“流動科普課堂”開講了,在教師的帶領下,20多名幼兒近距離觀察水稻、了解農事知識,在戶外農趣課堂破解“稻谷如何變米飯”的生命密碼。 周厝塭幼兒園在千畝良田邊開展“流動科普課堂”。 南方+ 蔡沚彥 拍攝 自2023年7月啟動實施河濱高地智慧農業種植提升項目以來,龍祥街道重點對周厝塭新津河南側、中興路東側、沈海高速兩側906.50畝農用地進行整合整治,并集中開展水田墾造和溝渠整治,描繪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生動模樣。 這片曾因土地分散、撂荒嚴重而沉寂的農地,如今正打造為集智慧種植、生態觀光、科普研學于一體的“城市后花園”,進一步探索農文旅融合產業可持續發展路徑,成為當地“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下稱“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的縮影。 從“撂荒田”向“噸糧田”轉型 周厝塭社區地處城鄉接合部,新津河南岸的千畝土地曾承載著村民的耕作記憶。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年輕人外出務工、種植技術斷層、基礎設施老化等問題日益凸顯,有的種菜、有的挖塘,有的干脆撂荒,多數土地未能得到有效管理。 “周厝塭社區約1200畝農用地,因原有的溝渠年久失修,導致逐漸失去灌溉排澇功能,造成土地鹽堿化撂荒,出現了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等情況。”龍祥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政法委員黃日軍說,經前期摸查,該片區撂荒率一度接近50%,土地經濟效益較低。 轉機始于“百千萬工程”的深入實施。據黃日軍介紹,街道緊扣“1123”發展格局,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通過“四議兩公開”程序,將社區1660戶共8687名村民的約1200畝耕地進行統籌規劃,其中906.50畝納入墾造水田項目,其余近300畝劃歸確有種植需求的農戶。 這一“集零為整”的舉措,既破解了土地碎片化難題,又保障了農民權益,更讓沉睡的土地重煥生機。在此前的村民代表大會上,村民代表們舉手表決,一致同意這一決策,通過率100%。 如何恢復土地耕種功能,當地街居也下足了功夫。 農田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河濱高地智慧農業種植提升項目中的重要一環,就是實施基地水環境修復及整治工程。據悉,項目主要對總長度1.52千米、寬度7至13.3米的張厝葛溝及元興路支渠進行綜合整治,實現渠道全線清障清淤,修復排澇灌溉功能,實施綠化美化,并配套智能檢測設備及觀光設施。該項目已于2025年1月完工,實現引活水潤良田的目標。 田間道路是重要的農田基礎設施,對提高農業機械化率、推廣現代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等具有重要作用。根據當地實際,項目在兼顧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對3—6米的機耕路實行硬底化,讓大型機械得以順暢作業,提升生產效率。 “基礎設施改造完成后,我們實施復合輪種的方式,讓土地肥力逐漸恢復。”黃日軍表示,通過集中開展水田墾造,種植兩季水稻,其間輪種油菜花、大豆等提高土地肥力的農作物,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發揮規模效益,激活土地經濟價值,形成產業化經營。 記者了解到,目前該項目施工進度已超90%,溝渠、生產路等基礎設施已基本修建完成,2025年第一季水稻全部種植完成,昔日的“撂荒地”正變身“噸糧田”。黃日軍告訴記者:“保守估計,今年第一季水稻能達到約50萬斤的產量,實現糧食增產增收。” 從“小田”變“大田”,從點狀分布變連片打造,一幅“良田稻香四溢”的藍圖正在這里徐徐展開。 打造城市近郊田園生活體驗地 “你們看,我們經常吃到的大米,就是由水稻種植而來的。”河濱高地智慧農業種植提升項目現場,周厝塭幼兒園教師陳明鳳正向身邊的學生耐心講解水稻方面的知識。在她的講解下,學生們蹲在田壟邊,近距離觀察水稻。 這種深入田間面對面的科普,正成為周厝塭幼兒園的日常教學活動。 “我們今天趁著水稻初種,帶著孩子們來這里進行科學觀察,科普一下水稻是如何長成的。”陳明鳳告訴記者,幼兒園經常帶著孩子出來,進行寫生、科普、觀察等一系列自然科學教育活動,讓孩子們更加直接、真實地觀察農作物的生長過程。 作為社區居民,陳明鳳感慨道:“這兩年家鄉的變化很大,自從這片荒地改造之后,會根據季節的不同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和鮮花,很感謝政府部門的投入,讓社區成了網紅打卡地之一。” 行走在張厝葛溝畔,美人蕉與格桑花沿水岸次第綻放,河道兩旁打造形成供游客休閑散步的親水綠道;二防堤的沿線兩側種植500株宮粉紫荊花,形成“春花絢爛、四季常綠”的特色田園景觀帶;內溪仔溝沿岸種植400株黃花風鈴木,將農田轉化為可游可賞的生態空間……這些詩意的景觀,實則是龍祥街道“生態修復+景觀營造”雙重路徑的創新實踐。 在龍祥街道的規劃藍圖中,千畝良田不僅是“米袋子”,更是周邊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依托河濱高地智慧農業種植提升項目,當地進一步提升農田生態韌性,激活“農文旅”融合價值,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能,繪就生態與人文交織的鄉村振興畫卷。 近日,不少居民還注意到,原村民小組用于存放民俗工具的田間農房“大變樣”了。這是當地街居最新打造的“農耕文化墻”,通過呈現農耕勞作、豐收景象、農機具等場景,融入水稻、麥穗等特色農作物以及動物為自然元素,手繪農業相關宣傳標語等,打造兼具美觀性與實用性的鄉村景觀。據了解,此次共改造提升工具房16個,墻繪面積約600平方米。 河濱高地智慧農業種植提升項目,既能實現糧食豐收,又是家門口的美景,鼓舞著群眾的發展信心。“以前這里是一片閑置土地,道路泥濘,溝渠還散發著臭味,現在變成了周邊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地方。”社區居民林燕云表示,最近增加的墻繪,就像學生課本上的插畫一樣,吸引了周邊很多居民來這里打卡。 周厝塭社區結合“生態觀光、農旅鄉情”地域特色,依托集“智慧種植、生態觀光、科普研學”于一體的河濱高地智慧農業提升項目,將智慧農業與觀光農業相結合,通過生態觀光、農耕文化傳承、親子研學、藝術休閑等多業態融合,有效開發利用鄉村旅游資源,打造城市近郊田園生活沉浸式體驗地,不但成為周邊居民茶余飯后休閑散步的好去處,也吸引了市民游客到此“城郊游”和露營。 環境之變催生人氣之聚。階段以來,這里舉辦了“春日探秘·童趣花田”自然課堂暨寫生踏青、志愿者騎行隊騎行等活動,一幅良田集體成片、農業集約高效、生態綠美和諧的城鄉高質量發展新畫卷儼然呈現。 立足鄉土特色,用現代農業留住田園肌理,用生態美學升級鄉村顏值,用文化傳承凝聚鄉愁記憶……放眼望去,這種農文旅的融合效應已初見成效,并推動當地居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推動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意識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