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跑幾里路、多敲幾次門、多說幾句話,乃至一起喝泡茶,這是龍湖農村干部做群眾工作的日常,也是拉近黨群關系、干群關系最樸實的紐帶。將情與理結合,暢通心結做實群眾工作,村的黨支部書記,就是一個村的“大管家”,把村里事當“家務事”干好,農村的工作就上來了。

龍湖,作為汕頭經濟特區的發祥地和中心城區,正立足于其獨特的資源稟賦,對照中央《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對照省委市委的戰略部署,找準定位,謀篇布局,大干快上,努力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今天,龍湖區召開區委農村工作會議暨全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推進會,區委書記蔡向鴻以“龍湖的鄉村振興大有可為,也必定能實現大有作為”作為開篇,指出龍湖的鄉村具有經濟基礎良好、資源稟賦優越,鄉村毗鄰城市、接受輻射帶動,人口有紅利、干部能干事等多方面優勢,強調要好好把握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不能就鄉村論鄉村,要準確把握城鄉關系,促進融合發展。
村容村貌換新顏 文旅產業注活力
農村地區跟中心城區對比,基礎設施等方面必然存在短板,但隨著村容村貌的提升,小家碧玉的美也不見得差。

位于鷗汀街道草池社區的“四小園”項目,著力用“微改造”打造群眾身邊的生態景觀。當地以村莊布局為依托,充分利用了村頭巷尾、房前屋后等閑置土地,將屋前屋后集中連片或零散的土地規劃設計為小花園,探索出符合社區實際的“四小園”建設方案。在此基礎上,以各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將鷗汀街道歷史文化與“四小園”建設有機結合,延續文化脈骨,以文化賦能龍湖區鄉村振興。

這是龍湖區堅持打造宜居環境、創建美麗新農村的一個縮影。目前,龍湖區實現農村地區保潔全覆蓋,生活垃圾“日產日清”、無害化處理率達100%。農村無害化戶廁6萬多座,普及率100%;升級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實現每個行政村建成1個以上文體廣場;打造“龍湖之春”文化廣場等一批鄉村文化品牌,鄉村風貌從“形、實、魂”等方面迎來了巨大變化。

龍湖區還積極探索“文化+農業”“旅游+農業”等跨界模式,突出鄉村資源受中心城區輻射帶動明顯等稟賦優勢,以農旅、文旅引領村莊經濟發展,依托深厚的華僑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創新融合農業旅游新業態,發揮鑄魂育人價值,打造形成十一合藝術村、媽嶼3A級旅游景區、旦家園沿河景觀等一批鄉村特色“網紅”點,謀劃打造外砂、龍華紅色僑鄉精品旅游線路,為汕頭市增添更鮮亮的田園色彩、更豐富的鄉村精彩。

筑牢基層黨建“橋頭堡” 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直接聯系群眾的紐帶,農村基層黨組織強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行不行,直接關系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效果的好與壞。
在龍湖區,區委強力實施“頭雁工程”,構建村級黨組織書記“選育管用”全鏈條機制,選優配強村級黨組織書記,村級黨組織書記大專及以上學歷占66.6%;累計選派超50名優秀干部、年輕干部組建駐街幫街扶村工作隊,向10個重點村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夯實基層黨組織建設水平;選派一批新入職博(碩)士研究生到農村鍛煉,引導高端人才投身鄉村振興。

“頭雁”要強,“雁群”更要活。基層黨組織在不斷提高政治引領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的同時,廣泛凝聚起村(社區)群眾發展共識,讓群眾明白鄉村振興是“分內事”“家里事”,營造人人參與鄉村建設的良好氛圍。比如農村違建問題,既有其歷史原因,更多的是歪風邪氣在作怪。今年1月份以來,新海街道深入推進“三清三拆”整治,以十一合村長期侵占的違章搭建為重點,縱深到底,橫延到邊,確保整治徹底到位。累計出動挖掘機、鏟車、垃圾運輸車等大型機械200車次,清拆數量70余宗,清拆面積達8000平方米,清除垃圾超500噸。暢通村道巷道,還路于民。

鍛長板強優勢 補短板蓄后勢
龍湖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短板在鄉村,潛力也在鄉村。對此,龍湖區健全各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責任機制,凝聚起抓發展就是抓振興的磅礴力量。

去年全年,龍湖區農林牧漁總產值15.78億元,各級農業龍頭企業增至14家,建成醬腌菜、桑椹和獅頭鵝等3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鮮食玉米、蓮子種植等 7個“一村一品”項目投入使用,培訓“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等鄉村技能人才共1450人。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龍湖區從自身資源稟賦出發,高起點謀劃,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培育鄉村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外砂片區,建成了粵東毛料毛衫物流商貿中心等8個創新平臺,培育出有分量的“電商村”“淘寶村”;珠津北工業區,龍祥街道周厝塭農村集體資產“工改工”項目穩步推進;十一合藝術村,周末人流如織,特色民宿、餐飲休閑產業蓬勃發展。汕頭正堅定不移走“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之路,而龍湖的鄉村,正以其獨特的方式書寫著產業強村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