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嶼“天后古廟”,俗稱媽祖宮,共2座。老媽祖宮創于公元1271年至1368年,1620年南澳鎮副總兵何斌臣拓新重建媽祖廟,是清嘉慶元年(1796)香火傳到臺灣新竹縣穹林鄉五和宮(天后宮)之祖廟。新媽祖宮創于1851年至1861年,1928年由汕頭市總商會發動擴建,1983年再次重新修建媽祖宮。媽嶼島民古今以漁為生,他們為求得出海謀生平安,多奉請媽祖護佑,當年島上不少海外華僑因受生活所逼,遠渡東南亞也均信奉媽祖祈求平安,媽祖宮一直以來是周邊群眾和海外華僑敬奉的重要民間信仰場所。
汕頭作為著名僑鄉,海外華僑帶有濃厚的情懷,看到媽祖宮年久失修,破舊不堪,要求對原址作為修繕。媽祖宮作為主要敬奉場所,為留住海外華僑的鄉愁,連結海外華僑鄉情鄉誼,1994年媽宮理事會籌資23萬元,新加坡華僑捐資35萬元,共籌集58萬元,由汕頭市工藝美術學校設計,聘請福建省惠安縣崇武豐源石制場精心刻造,大小108塊石雕砌成的天后古廟娘娘石雕像(高10米、基座2米,共高12米)。石像位于媽祖宮南側100多米處,面朝大海,象征著欲放飛的108只和平鴿,祈求汕頭港風平浪靜、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媽祖宮范圍內的娘娘石像設立25年來,始終堅持5個“從來沒有”:從來沒有收取一分錢門票,完全公益、免費;從來沒有設置功德箱,不收取信眾錢財;從來沒有開展宗教活動,不請任何宗教人士前來做法會、法事;從來沒有擺攤設點,沒有求神問卜,搞迷信活動;從來沒有燒高香、大香。日常工作由媽嶼社區媽祖宮理事會、熱心老人組管理,樹立大型石碑警示牌,呼吁人們保護環境,抵制燒高香,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做到心靈環保。
媽嶼位于汕頭市的出海口,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口岸,媽祖宮是連結海外華僑鄉情鄉誼、記住鄉愁的重要橋梁,2013年5月由中共汕頭市委統戰部、市文聯指導,市民宗局、區民宗局、珠池街道辦事處主辦,潮汕媽祖文化促進會、媽嶼島社區居委會承辦,汕頭海外聯誼會等單位協辦,我市隆重舉辦了汕頭市首屆媽祖文化節活動,眾多華僑和臺灣同胞參加,彰顯了汕頭在海上絲綢之路開拓史上的重要地位,也為媽祖信仰的弘揚和媽祖精神的發揚光大再續薪火,弘揚中國夢的主旋律,為響應中央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部署,為我市建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進一步凝聚海內外的正能量,為建設美麗幸福汕頭再立新功。媽祖文化、娘娘石像所蘊含的利他、奉獻、大愛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組成部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本質上相一致。至今,每年都有大批海外僑胞,專程從世界各地到此瞻仰,汕頭媽嶼天后古廟及娘娘塑像,已成為千千萬萬海內外炎黃子孫共同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