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謎 潮汕歷來猜謎斗智之風甚盛。逢年過節或游神賽會,搭棚猜謎,在城鄉形成風尚。龍湖區鷗汀街道、新溪鎮頗為活躍。
鷗汀燈謎,在全盛時,幾乎村村有謎臺,春節至元宵,謎事不斷,謎臺一個挨一個,鼓聲咚咚不絕于耳,其樂融融樂此不疲,這項活動大大活躍和豐富了鄉村群眾的文化生活。鷗汀街道成訽_4立后,收集整理出《鷗汀燈謎》共6集,1998年1月30日,鷗汀燈謎組代表龍湖區參加汕頭市委宣傳部主辦的燈謎會猜活動。
新溪燈謎組是澄海及龍湖謎壇的一支新的生力軍。有著良好的謎藝和謎風,燈謎活動十分活躍。1960年起,燈謎組共創作燈謎近2萬多條。其中,謎社社長李坤鈿一人便制作燈謎近8000條。1997年,新溪燈謎組曾應邀參加“澄海市迎春燈謎一條街”大型活動;2000年,到澄海市參加迎春燈謎廣場開猜。2001年12月, 《新津謎花》創刊號出版。2002年元旦前夕,新溪燈謎協會成立(后稱新溪謎社),是日,澄海市文化局、文化館,中華謎協副秘書長、廣東謎協副主席、澄海市燈謎協會會長張哲源,以及新溪鎮政府領導班子和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各單位負責人共200多人參加慶典,并舉辦大型燈謎射猜活動。2003年,新溪謎協由李坤鈿負責,會員10人。
紙影戲 潮汕的紙影戲是一種提箸木偶戲,也稱皮影戲、皮猴戲。原始的紙影戲是用紙板或皮革剪成人物像,涂上各種色彩,背后連結竹箸,由藝人在棚內抽動。后來,經過改革,將平面改為立體,人物的大小規格,約為六寸、八寸、一尺。
據史載,自宋代流入潮州,至清代已很盛行。紙影戲的舞臺雖小,但布景道具都一應齊全,負責舞臺演出的叫“抽安仔”、一般由兩三名藝人操作,還有全套的鑼鼓樂班,10來個人的演出隊伍能夜以繼日地演長連戲。昔時,在龍湖區域內的影戲班都是半職業或農民農閑時臨時組合而成。
后期的紙影戲,十分逼真,集錦真人演出。因為棚面、布景、服裝道具、鑼鼓音樂甚至劇目,基本上都是與人戲相同,可說是劇團的縮影。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紙影戲經藝人們的改革,唱戲已改為放播錄音帶,人員少、成本低,成為活躍于農村城鄉的民間藝術輕騎隊。
在龍湖區的農村,遇有民間游神賽會的民俗活動,皮影戲仍成為當地群眾所喜愛的文化形式。這些皮影戲班基本都是他鄉的民間閑散藝人組成。
標旗隊 潮汕標旗隊與潮州大鑼鼓,潮州音樂組成的隊伍,是潮汕一帶農村節日或廟會民俗活動的重頭戲。它以巡游的方式在鄉間集鎮中游行,具體起源于何時,已無從考究。
標旗隊由潮州大鑼鼓開路,隨后是潮樂管弦隊伍,標旗隊緊跟其后。標旗隊一般分4人撐,2人撐和1人扛,標旗隊后面是八寶花籃擔,炮仗擔等等。標旗由絲綢緞面料制作,上面鑲繡著“大地回春”、“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祈福語,還有一些時尚標語等。標旗的旗桿由新砍的帶葉青竹作標竿。大標旗尾首各2人抬著,中標旗2人抬著,小標旗則單人扛。每支標旗的前端掛結著一些本地土特產或工藝飾品,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這些掛件物品實際是當地名、優、特產的大展示。扛旗者均是本鄉妙齡少女。她們或著旗袍、時裝,或穿民族盛裝,隨著前面的潮樂節奏而步履姍姍。八寶花擔籃則由小女孩或男童挑擔。標旗的面數多少和花擔數量各不同,視活動規模或經費多寡而定,一般不會少于16面和12挑擔。
潮汕有一句“搶頭標”的俗語,“頭標”就是指標旗隊伍中排最前面的標旗。標旗隊巡游活動都是民間集資組織的。民間集資當然有出資的多寡,“頭標”就看誰出錢多,誰的標旗就排在前面,其意義在于“鴻運當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龍湖地域各鄉幾乎都有自己的標旗鑼鼓隊,規模大的鄉甚至建兩班。此類民俗活動都為政治服務,經常參加慶祝活動。改革開放后,農民生活逐年寬裕起來,這種民俗巡游活動及規模逐年呈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