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龍湖區鷗汀街道一帶,除了著名的“朥粕粥”、老鵝頭等美食名片,還有什么值得大家去走走看看?
一座“塔上塔”,建成至今已有283年歷史,造型獨特、用材考究;被當時的鄉賢文人墨客評為“鷗汀八景”;2012年,還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游走當年韓江下游四大名寨之一的“鷗汀背寨”時,不妨走近這座名為“騰輝塔”的寶塔,從一磚一瓦一塔中感受悠長的歷史、文化、古建筑、人文的魅力。
| 雕塑檔案
坐落地點 – 汕頭市龍湖區鷗汀街道鷗上社區
騰輝塔
廣東省汕頭市龍湖區中心街騰輝塔
落成年份 – 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
修繕年份 – 2016年
建筑形制 – 樓閣式灰沙夯筑塔
建筑結構 – 塔上加塔(全國罕見)
建筑坐向 – 坐東南向西北,平面為六角形
建筑層數 – 7層+5層
古塔高度 – 20.3米
底層外圍 – 17米
歷史時刻 – 1988年11月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10月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鷗汀八景,騰輝倒影
鷗汀寨地處韓江出海口,在汕頭民間,素有“未有汕頭,現有鷗汀”的說法。在這座地處龍湖區北部的“鷗汀背寨”,有著七百多年的歷史,曾經是韓江下游四大名寨之一,是龍湖的歷史發源地。
據清嘉慶《澄海縣志·卷七》記載,騰輝塔是乾隆二年(1737年)由鷗汀鄉檢討辛昌五等人籌建。辛昌五是鷗汀寨辛氏族人,清代進士,任翰林院檢討時奉命赴福州主持科考,途徑鷗汀,見此地連年遭受風雨災害,又常有外寇騷擾,遂倡建騰輝塔以旺地氣,拔擢人才。塔建好后,辛昌五親自為塔題匾“騰輝塔”三字,并撰聯:“七層聳壯麗之觀云蒸霞蔚,五嶺盛衣冠之氣鳳翥鸞翩。”門額石匾及楹聯至今仍清晰可辨。當地鄉民稱該塔為“鷗汀塔”,《潮州志》則稱之為“蓬洲塔”。
昔時,鷗汀寨地處韓江出海口,寨內支流縱橫交錯,騰輝塔前就是碧溪綠池,廣闊的池面微風輕拂,水明如鏡,塔身倒映在水中,相映生輝。“騰輝倒影"成為鷗汀一景。

△ 騰輝塔舊影

(圖片來自網絡)
塔上塔結構, 全國罕見
騰輝塔有兩處獨特之處。常見的塔一般是采用磚塔或者木搭,而騰輝塔則是一座貝灰沙夯筑的古塔,塔平面為六邊形,共七層,高20.3米。塔下邊的三層全部夯實,只留下梯道,如此形成極為堅固的塔基,整座塔的承受能力極強。不費一磚一木讓塔身更加堅固,這種建筑手法多用于潮汕傳統民居的筑墻,但是用于塔的建筑便是較為罕見。
另一處獨特之處,便是其“塔上加塔”的結構。這座七層樓閣式古塔的塔剎,是一個形狀與塔身相似的五層樓閣式小寶塔。塔身與塔剎相結合,組成了全國罕見的塔上加塔的建筑結構。

△ 塔上塔
修舊如舊 ,恢復景觀
在省、市、區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汕頭市委市政府將騰輝塔修繕工程列入實施“十個歷史文物保育修復項目”之一,修繕時力爭修舊如舊,終得原貌。






歷經三百年的風雨滄桑,騰輝塔依然巍然屹立,承載著特定時期的歷史文化內涵,縱使抵不過歲月的無情侵蝕,依舊從容淡定,向世人們訴說著那段曾經輝煌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