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砂非遺項目傳承豐厚,已成功申報織席、橄欖菜制作兩項省級非遺技藝,毛衫手工編織一項市級非遺技藝,“金東溪傳說”、貢菜制作技藝等四項區級非遺項目。近年來,外砂街道充分活化培育非遺等本土文化與資源優勢,轉化為精神文明建設及產業發展動能,走好特色化、差異化鄉村振興之路。
打造非遺傳承陣地,百年文物煥發生機
歷時五年,投資兩千萬元修繕的省保單位蓬沙書院,被打造為外砂最大的文化活動空間,集文明實踐、歷史展陳、文育融合等功能于一體,融入建設非遺傳承站點,布置非遺文化等主題展陳。蓬沙書院自修繕以來,依托其綜合基礎設施、多支文化團隊、機構組織駐點及對外免費開放的性質,吸引了社會各界前來參觀活動,充分發揮文物社會價值。外砂自媒體聯盟在蓬沙書院試點特色風俗直播,將外砂橄欖菜、手工毛衫及草席編織等非遺文化搬上直播熒幕,通過作品展示、書法及燈謎等傳統文化形式與群眾互動,直播觀看人數超20萬人。舉辦“鄉村振興 非遺同行”——古今頌贊外砂詩詞吟誦會,通過絢爛舞美搭配朗朗詩樂,讓群眾穿越式體驗非遺之美、書院之美。

蓬沙書院特色風俗文化直播現場

“鄉村振興 非遺同行”——古今頌贊外砂詩詞吟誦會
活態保護多樣傳承,非遺再添時代活力
外砂非遺的活化傳承,不僅限于展覽式的傳播,而是逐步回歸群眾生產實踐及生活體驗。開展非遺數字化項目建設,邀請非遺技藝傳承人以口述歷史、紀實拍攝等形式,講述外砂非遺技藝的起源、發展、應用,加大傳播力度。金東溪傳說非遺傳承人化身東溪書齋群講解員,為群眾親身講述傳說故事。手工毛衫編織傳承人謝春霞與街道婦聯分享毛繡毛織創新成果,促進汲取奮進力量;開展未成年人非遺潮織技藝講座,教導少年兒童進行簡單的毛衣編織,培養動手能力及對非遺技藝的認識。轄區內文旅體團隊對非遺進行再創作,產出一批非遺主題書畫作品、詩詞文集。外砂非遺資源展現出日新月異的時代氣息和創新活力。

外砂街道婦聯到手工毛衫編織傳承人謝春霞工作室交流學習

“金東溪傳說”傳承人王金禮為群眾講述東溪書齋故事
黨建引領非遺賦能,走出特色鄉村振興
外砂街道將“金東溪傳說”民間文學非遺項目與鄉村文化建設聯系,有著特別的凝聚力及向心力,喚醒村民對于村落文化的認同感,自發參與鄉村文化資源保護與鄉村建設,將“金東溪傳說”融入書齋修繕及氛圍布置中,再現傳說故事場景,為書齋注入文化內涵,成為東溪村的文化招牌,吸引更多人走進東溪村,深入感受非遺魅力。
以手工毛衫編織、醬腌菜制作等非遺技藝為內核的毛織業、腌制業的傳統制造業,是外砂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外砂街道堅持黨建引領、非遺賦能,進一步盤活產業動能,舉辦“初心向黨——非遺潮織繪百年”作品展,將毛衫手工編織的文化內涵與黨建等元素相結合,吸引轄區毛織企業、非遺傳承人、毛織愛好者共同創作出40余件毛織作品參展,在傳承傳統紡織工藝的同時,為毛織產業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根據“金東溪傳說”布置修繕的書齋古色古香

“初心向黨——非遺潮織繪百年”作品展
外砂非遺文化的特色建設,是外砂街道開展“文化外砂紅僑根脈”——地方特色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下來,外砂街道將繼續堅持突出紅色文化、華僑文化、潮學文化內涵,創新融合規劃,更好發揮外砂地方文化優勢,賡續紅僑根脈,實現文化服務體量和發展能量的雙提升,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升級和結構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