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市龍湖區赴深圳市坪山區跟崗教師日記(六十一)
——廖宇穎老師跟崗日記
教師簡介:廖宇穎,汕頭市龍湖區金暉小學信息科技教師,現任深圳坪山南方科技大學附屬坪山學校小學部和初中部信息科技教師,副班主任。
作為汕頭市龍湖區金暉小學教師,我懷揣對優質教育的探索熱情,開啟了在南方科技大學附屬坪山學校的跟崗之旅。從初識校園到深耕教學,每一段經歷都滿是成長印記。
走進南方科技大學附屬坪山學校,現代化教學樓與蔥郁綠植相映成趣,智能教學設備、專業科創實驗室等設施隨處可見,充分彰顯“科技賦能教育”的鮮明特色。學校以“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精神的新時代學生”為育人目標,不僅開齊開足各學段信息科技課程,還精心打造編程、人工智能等科創社團,為學生搭建起多元實踐與創新的平臺。這種先進的育人理念,與龍湖教育重視核心素養培養的思路高度契合,讓我初入校園便倍感親切與認同。

此次跟崗最大的挑戰,便是承擔四至七年級信息科技的教學任務——我此前僅擁有小學教學經驗,且四個年級均采用全新教材。四年級《數據與編碼》側重數據意識的啟蒙,五年級《身邊的算法》聚焦邏輯思維的培養,六年級《過程與控制》注重系統思維的構建,七年級《互聯網應用與創新》則強調實踐能力與社會責任的融合,各學段內容層層遞進、各有側重。
為精準把握不同學段的教學重點,我利用課后時間對照課程標準逐課梳理教材脈絡,主動向教研組內經驗豐富的老師請教教學策略。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小學高年級學生需要借助生活化案例和游戲化活動來理解抽象知識,而初中生則更傾向于通過探究性實驗和項目式學習深化認知。在不斷的聽課、磨課與反思中,我逐步摸索出跨學段教學的節奏與方法,教學能力也在挑戰中得到顯著提升。

“獨行快,眾行遠”,南科附坪校定期組織的信息科技集體教研活動,為我打開了教學思路的新窗口。各學段教師齊聚一堂共研新教材,碰撞出許多智慧火花。針對四年級“編碼的應用”知識點,大家建議結合二維碼掃碼支付、快遞單號查詢等生活實例展開教學;研討六年級“控制系統的分解”時,有老師提出通過拆解智能臺燈、自動感應門等實物輔助學生理解原理;聊到五年級《身邊的算法》,更有老師分享用“整理書包”“食堂排隊”等場景導入課堂,還有人提議通過“設計班級值日安排表”的實踐任務培養學生的算法思維。這些接地氣、有實效的建議,不僅讓我的教學思路愈發清晰,更讓我對新教材的編排邏輯和育人價值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跟崗期間,我積極參與校級公開課展示,選擇五年級新教材第一課《生活處處有算法》作為執教內容。經過多次磨課修改,我將最初的“機器人送餐”導入環節調整為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整理書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描述整理步驟直觀理解“算法即解決問題的有序步驟”這一核心概念。課堂中還設置了“校園尋寶”(設計最優尋寶路線算法)、“圖書角整理”(運用算法解決實際收納問題)等互動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
公開課上,學生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各小組主動分析不同路線方案的優劣,提出了多樣化的圖書整理思路。聽課教師在肯定課堂設計貼近生活、互動性強的同時,也指出可適當增加開放性問題,給學生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間。這次公開課讓我深刻體會到,一節好課需要反復打磨,而“以學生為中心”才是課堂綻放魅力的關鍵。

9月18日,我以四年級六班副班主任身份,與班主任老師一同到兩位學生家里家訪。面對家長們關心的孩子學習習慣、興趣培養等教育問題,我們結合學校的育人理念,與家長們深入交流,共同探討適合孩子個性發展的教育方法——從如何引導孩子養成規律的學習作息,到怎樣平衡學業與興趣特長的培養,每一個話題都圍繞著孩子的健康成長展開。
不知不覺間,結束家訪回到宿舍時已近晚上十點。盡管奔波一天有些疲憊,但想到通過真誠溝通讓家校之間多了一份理解與信任,便覺得滿心溫暖。我愈發深刻地體會到,家訪是架起家校溝通的重要橋梁,唯有家校同心、攜手同行,才能為每個孩子的成長筑牢堅實的支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段充實的跟崗旅程,讓我收獲了先進的教學理念與實用的教學方法,更突破了自身的教學局限。未來,我將把在南方科技大學附屬坪山學校所學所悟帶回龍湖教育沃土,努力將其轉化為實際教學成果,為龍湖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龍湖區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