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茅屋三間,半藏農具半藏書;幾薄田畝,一望春風一望雨”,這是后人為頌揚清代廉吏王爾烈而作的一副對聯。王爾烈恪守心如清水、行如白玉的操守,非法不為、非義不取。今天細品他的故事,委實發人深省。
讀書萬卷,涵養靜氣。王爾烈有才而廉明,博得“雙肩明月”之譽。“有才”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一勞永逸,而是與時俱進。在喧囂的世界、浮躁的社會里,把“清風一枕南窗臥,閑閱床頭幾卷書”作為人生一大樂事。書,是獲取知識的主渠道,也是修身立德的搖籃。讀書,可汲取前人智慧,觀古達今;了解世界走勢,知己知彼。無論多忙,一定要擠時間學習,靜下心來讀點書。越是博學的人,越是視野開闊,頭腦冷靜,正像深水表面,總是波瀾不驚。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處理問題從容不迫,舉重若輕。領導干部要學會在日程表里辟出一塊安靜的綠地,靜下心來考慮戰略問題,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用陳云同志的話說,就是拿出一定時間“踱方步”,這應當是更為重要的工作。在頭緒繁雜的情況下,更需要保持清醒頭腦,深謀遠慮,鑒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律,把握改革發展的主動權。
身居要位,不貪不占。嘉慶帝讓王爾烈掌管鑄錢之事,以為“在那里任職3年,也許就富有了”。但他沒有利用這一肥缺“近水樓臺先得月”,賺得缽滿盆滿。王爾烈樁樁件件,秉公辦事,絕無偏私,即使生活清貧,終不肯做那些蠅營狗茍之事,從不為自己謀置宅地田產,從不仗勢聚斂錢財,保持清廉潔白的高風亮節。作風決定形象,作風決定成敗,小節也決定成敗。“不慮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終虧大德”。 許多人在第一次收錢、第一次出軌時心里都矛盾過、掙扎過,但只要有了第一次的先例,后來就會習以為常、越陷越深。小節不守,大節難保,最終滑出多遠連自己都沒法預料。每位同志務必把握好友情交往與行賄受賄的界限,堅持秉公用權、為民用權、按程序用權,決不能搞“暗箱操作”、“臺底交易”,以權謀私,決不能把黨和群眾的監督看作是與自己過不去,心存抵觸,拒之甚遠。思想上要歡迎監督,行動上要接受監督,聞過則糾、有錯即改,使組織和群眾監督成為自己拒腐防變的重要屏障。
自奉儉約,凜然正氣。王爾烈告老還鄉時,撿了修皇宮剩下的破磚爛瓦,馱回去蓋房住,其夫人在俸祿不夠用時織布自食其力。這確實是一種無私忘我、行端影直的凈氣;是一種鐵骨錚錚、腰桿挺直的骨氣;是一種境界升華、氣度寬宏的大氣;是一種敢于碰硬、敢于攻堅的勇氣。首先,正氣在身,淡泊名利,無欲則剛,無欲則靜,心態平衡,心有定力,不為進退滋擾,寵辱泰然不驚。其次,胸懷廣闊,志存高遠,心憂天下,為人民立德、立功、立言,就不會為一點成績而驕傲,為一時挫折而沮喪。在工作上不斷進取,生活上知足常樂,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做到自覺遵守黨的紀律和國家的法律法規,講操守、重品行,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心系蒼生,愛民恤民。王爾烈將嘉慶帝拔給他以瞻晚年的地厘稅辦了義學,即使在野,也不忘梓民疾苦。“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認真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呼聲,是了解社情民意、衡量為政得失的有效途徑。對群眾的意見和呼聲,應該樂意聽、耐心聽、帶著感情聽。善于從群眾的意見和呼聲中聽出責任和義務,認識到當前狀況同人民群眾愿望之間的差距,把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呼聲當作改進工作、轉變作風的依據,認認真真思不足,一心一意謀發展,努力創造一流業績,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把人民贊成不贊成、擁護不擁護、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定決策、辦事情的標準,擺正自己和人民群眾的位置,在思想感情上貼近人民群眾,多辦順應民意、化解民憂、為民謀利的實事。
“滄海正橫流,策筆敢忘天下計;云霄一羽毛,耕桑長見古人心”。在歷史與現實之間,胡錦濤同志所倡導的八個方面作風建設與清代廉吏王爾烈的故事有曲工同妙之處。以史為鑒,頌清揚廉,歷代賢哲名人為民、務實、清廉的故事猶如清風拂面、春雨滋潤,蕩滌著世間萬物自新向陽!
(作者:中共龍湖區委直屬機關工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