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這曾經是人人皆知的響亮口號,但實際上人們對浪費的認識卻遠沒有那么深刻。
在現實生活中,說到貪污腐敗,人們往往不能容忍,義憤填膺,甚至必嚴懲而后快;說到損失浪費,人們似乎予以原諒,熟視無睹,且這類現象目前也多半沒有違法。正因如此,難怪有幅漫畫將貪污和浪費形象的比喻成兩只老虎,“貪污”這一只披枷帶鎖,愁眉苦臉,淚眼汪汪,人人喊打;“浪費”這一只張牙舞爪,理直氣壯,得意洋洋,被人視若寵物。畫中之意,生動地反映出人們對貪污和浪費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兩只老虎都會吃人,但披枷帶鎖的老虎已引起人們警覺,而被人視若寵物的老虎,人們往往忽視其會吃人的一面,放松警惕,不加防范。究竟貪污和浪費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孰輕孰重,現在并沒有準確可靠的統計數字可資分析,不過后者的數量肯定不比前者少。
決策失誤造成的浪費屢屢可見:超越財力民力的工程開發,得不償失的政績工程,無謂的鋪張排場,沒完沒了的這個“會”那個“節”,耗資巨大的辦公場所,等等。決策失誤的項目有的可能一下子就損失十幾個億,從價值數額的角度看,貪污腐敗跟損失浪費根本就不在一個“重量級”上,顯然損失浪費比貪污腐敗更可怕。但是我們見過幾個大肆揮霍國力民財者被繩之以法的?
工作中因管理不善造成的浪費屢見不鮮:辦公室里大白天拉著窗簾開著大功率的日光燈;夏天開著空調穿夾克,冬天開著暖氣穿襯衫;下班后不關燈,不關電腦、打印機、復印機,辦公設備總是處于待機狀態;洗臉、洗手打香皂時水龍頭嘩嘩暢流……諸如此類的浪費現象在日常工作中時有發生,但何嘗不是習以為常?
生活中的浪費更是五花八門:吃的方面,有多余的、不必要的、過高的需求帶來浪費;穿的方面,有過分的攀比、打扮、追求時髦帶來浪費;用的方面,有隨意丟棄物品、破壞物品造成的浪費;至于一滴水、一粒米、一滴油、一度電的浪費,更沒有多少人在乎。殊不知你有權消費,但無權浪費。表面上你浪費的是自己的錢財,但實質上浪費的是國家的能源,損人不利己。然而面對這些又有誰不是心安理得?
現實生活表明:浪費現象依然存在,有時還是十分嚴重的。如果把浪費比喻為一種病的話,那它就是常見病、多發病了,無論從經濟領域到生產領域,從物質到精神,從有形到無形,從宏觀到微觀,從社會活動到家庭生活,浪費現象都廣泛存在。我國人口十幾億,約占世界人口的1/3;中國的GDP總量雖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量卻居第112位;至于各類礦產資源如果按十幾億人口平均,絕大部分都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且中國人口目前每年仍以超1000萬持續增長,人均占有資源量還將繼續降低,何況有些能源是不能再生的,這是難以改變的事實。特別是決定國計民生的耕地人均量過小與淡水供應不足,成為約束性的兩大稀缺資源,無庸置疑,資源問題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
然而,浪費者麻木不仁,理所當然;旁觀者習以為常,漠不關心。尤其是對于浪費的認識偏差,使得浪費的危害更大。
難怪卸任后的原中組部部長張全景感嘆:“不反貪腐,亡黨亡國;只反貪腐不反浪費,同樣要亡黨亡國”。2003年溫總理訪美時也說,在中國,“13億人意味著,多么小的問題,乘以13億就成了很大很大的問題;多么多的財富,除以13億就成了微不足道的一點兒”。一個再小的數字乘以13億,都會大得令人瞠目。真是積羽沉舟,滴水成河。節約和浪費也一樣,只不過是一正一負性質不同,一來一去相差甚遠罷了。可見,浪費猛于腐,節約重如山。
節約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使命。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形勢下,創造財富固然重要,但珍惜財富更可貴。“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讓我們的領導、公務員和公民,能夠感受“耕夫碌碌,多無隔夜之糧;織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的處境;做到“日食三餐,當思農夫之苦;身穿一縷,每念織女之勞”, 恒念“物力維艱”的古訓,珍惜“寸絲千命,匙飯百鞭”這來之不易的果實,珍惜我們的所有。尤其是在決策、管理、工作和生活中,都來反對浪費,履行節約;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為構建和諧社會多做有意義的事,為子孫后代多積累點財富吧。
若能如此將會利在今朝,功在后代;將來后人面對我們的骨灰,也會留下高尚的眼淚。
(作者:龍湖區人民法院黨組成員、紀檢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