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村位于龍湖區新溪街道北部,面積4.06平方公里,現有人口萬余人。作為“百千萬工程”省級典型村,北中村“兩委”干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以市、區“八五”普法規劃為抓手,立足基層治理需求,通過村委陣地優化、戶外廣場打造、法治隊伍建設、普法活動開展“四維發力”,將法治元素融入村莊肌理,把法治信仰寫進鄉風民俗,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

一、持續鞏固優化基層治理陣地,讓“小陣地”釋“真能量”
“過去開村民代表大會,吵得面紅耳赤;現在走進村委,先學法再議事,和氣多了。”一句樸素感慨,見證法治陣地給鄉村治理帶來的悄然蝶變。
村委辦公樓門廳最顯眼處,就是“法治圖書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未成年人保護手冊等圖書一字排開,群眾辦事順手就能翻閱;右轉幾步,社區綜合治理中心敞開大門,“法律明白人”常駐窗口、村居律師定期坐班,“坐診”式答疑、“上門”式調解,把群眾來訪接待、公共法律服務、矛盾多元化解整合成“一站式”服務;夜幕降臨,外墻LED屏滾動播放憲法公益廣告,村民納涼時抬頭就能“追劇學法”。陣地建設讓法律條文“看得見”,更通過服務讓法治溫度“摸得著”,真正實現“抬頭見法、駐足學法、遇事找法”。

二、因地制宜建設法治文化陣地,將“小條文”變“真場景”
以“荒地煥新”為切口,北中村將村委會大門對面昔日雜草叢生的空地改造為法治文化廣場。廣場以“法槌”雕塑開篇,高懸的槌形美陳穩踞端頭,無聲宣示法律威嚴;中軸鋪開“立法長卷”,串起1954年首部憲法、1982年現行憲法、2018年憲法修正案及多部部門法誕生節點,將宏大敘事轉化為村民抬眼即見的“法治年輪”;步道兩側,普法宣傳標語錯落有致,與休憩座椅、夜景燈光融為一體,成為夏夜納涼、拍照“打卡”的首選;廣場外圍,宣傳欄動態上新未成年人保護、交通安全、反詐維權等主題海報,法治文化陣地由此實現由“點”到“線”的延伸,讓法治在北中村有了可觸可感的日常場景。

三、選優配強“法律明白人”隊伍,以“熟面孔”贏“真認可”
天剛放亮,北中市場掀開第一縷霧氣,一聲“美雄來了!”便從攤位間躥出。應聲而來的,是連任兩屆的“法律明白人”謝美雄——村兩委委員、綜治中心副主任、人民調解員,多重身份讓他成了村民最熟悉的身影。哪條道路有狀況、哪家鄰里起摩擦、哪戶老人想立遺囑,村民的第一反應不是“往上報”,而是掏出手機直接發到美雄的微信。一句“好的!我來去”,成了他24小時在線的法治承諾,也道出“熟面孔”贏得“真認可”的密碼。
“村里人選、村里人信”,北中村堅持這一標準,把像美雄這樣有熱心、善溝通、懂政策的“熟面孔”請進“法律明白人”庫,同時配套實行結對共建、季度培訓、群眾打分等隊伍機制讓法治隊伍始終保持活力。如今,法治在北中村不再是生硬的“外來詞”,而是人人掛在嘴邊的“心頭好”。
四、積極開展鄉村普法宣傳活動,用“硬資源”促“真法治”
圍繞鄉村普法宣傳工作,上級部門在行動,市普法辦、市司法局把舞臺搭進北中村文化廣場,“戲古論今話德法”潮劇普法沙龍一開嗓,傳統唱腔與鮮活案例同臺碰撞,臺下掌聲、笑聲此起彼伏;龍湖區普法辦、司法局趁熱打鐵,把“護航百千萬普法在行動”主題集市擺進同一片廣場,20余個攤位一字排開:法律援助、人民調解、未成年人保護……紅色橫幅高懸,普法購物袋、清涼小扇、通俗折頁免費派送;龍湖區委政法委、區普法辦再接力,把“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暨“民法典宣講鄉村行”送進村口,專家用方言拆解民事糾紛、婚姻家庭等身邊事,村民邊聽邊點頭,手機拍照不停;再到日常,村居“法律明白人”拿著案例講,群眾圍著攤位問,咨詢聲此起彼伏……一場場接地氣、高質量的普法活動化作一粒粒法治種子,在北中村的土壤里悄然生根,法治由此成為鄉村生活的新風尚。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