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師重道是我國的傳統美德,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第39個教師節來臨之際,龍湖區圖書館特開展“愛崗敬業 感念師恩”線上主題薦書活動,我們一起向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教育崗位上辛勤工作的全體老師們致以節日的問候與祝福!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教育就是生長,其本質是人的發展。教育的過程即發掘人的天性、潛能以及潛在價值的過程。但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教會孩子做人,“德才兼備”需先有“德”而后有“才”。在立德樹人的大環境下,面對孩子,我們應該學會聆聽,而后才是溝通交流。
蒙臺梭利曾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走獨立的道路,這是我們教育關鍵性的問題。”面對白紙般純潔的孩子,面對他們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教師們諄諄善誘,耐心教導,提燈引路,育夢成光。青春的賽道上,漫長的歲月里,老師是一盞燈,一汩水,照明路,潤萬物。
老師與學生之間,如何更好地進行溝通交流,打造最舒服的師生相處模式,是拉近師生距離的關鍵所在。共情能力深刻影響著我們所有的人際關系,對待學生、朋友、同事,我們都需要一定的共情能力,它有助于我們洞察自己的內心,體會別人的痛苦,并據此做出相應的改變。
這本書讓我們真切地認識到溝通的底層邏輯,共情不是舍棄自我,也不是趨炎附勢,而是一種感同身受,是一股溫暖的力量,直抵人心。共情是個向導,它指引我們建立親密持久的關系,同時也教導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大文豪納素夫曾說:“真正的幸福只有當你真實地認識到人生的價值時,才能體會到。”所有的歲月靜好,都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老師課堂上的講授和書籍傳遞出來的情感都在告訴我們:珍惜來之不易的當下。
本書主要講述了蘆花村的兒童們為了掩護八路軍戰士,與敵人斗智斗勇的故事。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雨來有勇有謀,不屈不撓,對于培養少年兒童的愛國主義情操具有重要意義。

一部小說,勾起年輕時的美好回憶,往日的光景仿佛在眼前浮現。時光荏苒,雖然再也回不到那樣的光景,但這部小說,卻可將時光倒流,將我們又帶回了年輕時的歲月,徜徉在年輕的場景里,流連忘返……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132名通過國考考入海關的年輕人,在為期兩個半月的入職培訓期間,和帶班的“四大名捕”斗智斗勇,最終收獲友情和愛情,成長并成熟的故事。132名朝氣蓬勃的年輕人,4位嚴管厚愛的班主任,80個奮發圖強的日日夜夜,無數的汗水、挑戰和磨煉……這是一場海關新人專屬的結業典禮,也是每一個年輕人必經的成長之路。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面對一個個充滿好奇心的問題,三尺講臺上的她諄諄善誘,耐心教導。好奇是孩子的天性,鼓勵探索欲,保護想象力,是家長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課堂上的學習是給孩子吃的“正餐精糧”,而“N個為什么”圖書則是給孩子配制的“五谷雜糧”。文字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文字可以象形……本書中有關于漢語的一系列為什么,就讓我們一起翻開書頁,陪孩子一起延伸知識,揭開漢語的秘密。

在中國學術的蒼穹中,隨著時光流逝,有許多漸漸遠去的星光。學術研究之所以值得追求,因它本身就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教育學者在其學術生涯中,必然經受了專業化的洗禮,才造就了其視野、立場及理念。
這本書作者長期執教于上海與國外高校,在此書中既有對著名教授的追憶,也有對國外漢學家的懷想,及對他們學術著作的評述,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為我國的教育事業付出了畢生的努力,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教育財富。其教育思想具有洞穿歷史的力量,直至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受用。
書名中的“重讀”是指深入系統地研讀。全書除序言和后記,共73篇文章,是作者讀《陶行知全集》的所思所悟。每一篇都是一個獨立的教育課題,包括具體教育教學案例、對當下教育現狀的剖析與反思。此書不僅可以讓教育工作者領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找到工作的意義,也能促使受教育者思考接受教育的目的和生命的意義。

聆聽,從溝通定義上說,是接受信息的重要方法,聆聽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美德。聆聽也是四大工作能力:聽、說、讀、寫之首。善于聆聽的人,也更容易學習到知識。
這本書內容主要涉及中小學教育教學感悟和教改思考等方面,閱讀此書仿佛與作者面對面交流溝通。書中并沒有用簡單枯燥的話語來對教師進行教育,而是利用生動的語言和切身經歷,以實際教育案例為出發點,通過理論與實際案例相結合的方式將作者心中對于教育事業的理解一點點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