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大劇《北上》于3月3日在CCTV-1黃金檔首播。該劇講述了運河沿岸一群少年,從相知相伴到分離重聚的人生軌跡,以大運河文化及時代更迭為背景,鋪開了個人成長、鄰里人情、時代奮斗的故事。

作為改編自徐則臣同名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的電視劇,它不單是一部娛樂作品,更將通過生動的畫面和深入的故事,勾勒出那段浸透著歷史與文化的運河情懷。
在《北上》中,徐則臣以杰出的敘事技藝描繪了關(guān)于大運河的《清明上河圖》,在百余年的滄桑巨變中,運河兩岸的城池與人群、悲歡與夢想次第展開,并最終匯入中國精神的深厚處和高遠處。中國人的傳統(tǒng)品質(zhì)和與時俱進的現(xiàn)代意識圍繞大運河這一民族生活的重要象征,在21世紀新的世界視野中被重新勘探和展現(xiàn)。
翻開《北上》,仿佛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大運河之旅。徐則臣以細膩且宏大的筆觸,將大運河的歷史與現(xiàn)實緊密交織。
書中,大運河不再僅僅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它成為了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承載著無數(shù)故事與情感的紐帶。從百年前意大利旅行家保羅·迪馬克的運河之行,到現(xiàn)代社會中運河兩岸人們的生活百態(tài),作者通過多線敘事,讓不同時代的人物在運河這條主線上相遇、碰撞,勾勒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在對大運河的描繪上,徐則臣展現(xiàn)出了卓越的觀察力和表現(xiàn)力。
他筆下的運河,有波光粼粼的河面,有穿梭其中的船只,有岸邊林立的店鋪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每一處細節(jié)都栩栩如生,讓讀者仿佛置身于運河之畔,親身感受著它的氣息。同時,作者還深入挖掘了大運河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將漕運、碼頭文化、民間藝術(shù)等元素融入到故事之中,使大運河成為了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符號。
書中的人物形象鮮明,各具特色。無論是執(zhí)著于探尋運河秘密的學者,還是在運河邊長大、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夢想與掙扎。
他們的故事,或悲或喜,都緊緊圍繞著大運河展開。通過這些人物的命運,我們看到了時代的變遷對個體的影響,也感受到了運河兒女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質(zhì)。這種對人性的刻畫和對生活的洞察,使得《北上》不僅僅是一部關(guān)于大運河的歷史小說,更是一部充滿人文關(guān)懷的作品。

《北上》所蘊含的精神內(nèi)涵,也正是其打動人心之處。它展現(xiàn)了中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堅守,即使在時代的浪潮中,運河兒女們依然銘記著先輩們的智慧和精神,將運河文化代代相傳。
同時,作品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與時俱進的現(xiàn)代意識,在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時,運河兩岸的人們積極適應(yīng)、勇于創(chuàng)新,展現(xiàn)出了強大的生命力。這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交融,讓《北上》在21世紀的世界視野中煥發(fā)出獨特的魅力。
電視劇《北上》的播出,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這部作品的窗口。但原著的魅力遠不止于此,它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品讀每一個字,去感受作者筆下大運河的波瀾壯闊,去體會人物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去探尋中華民族的精神脈絡(luò)。
相信在閱讀《北上》的過程中,我們會如同作者徐則臣所期望的那樣,真切地感受到那條流淌在教科書里、流淌在中國大地上的河流,也真實、鮮活地流淌在我們的血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