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儒家重要的經典著作,也是中國人傳統價值觀的主要源泉。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要義。從修身齊家的個人成長路徑,到治國平天下的宏大理想,從“仁者愛人”的道德追求,到“中庸之道”的處世哲學,“四書”以凝練的文字,道盡了中國人對生命意義、社會秩序與宇宙真理的永恒思索。當我們聆聽這些跨越千年的典籍,不僅是在聆聽文字,更是在觸摸一個民族的精神脈絡,尋找安頓心靈、理解世界的終極答案。
《大學》
儒家修身治國的總綱領

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②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③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大學》
成書背景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所作,宋代朱熹將其從《禮記》中抽出,與《中庸》《論語》《孟子》并列,成為“四書”之首。 核心思想 以“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為“三綱領”,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八條目”,構建了從個人修養到社會治理的完整邏輯鏈條。
《中庸》
儒家處世與修養的平衡之道

①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②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③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成書背景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屬于《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朱熹將其獨立成篇后,成為儒家“心法”的核心載體。 核心思想 以“中庸”為核心,主張“不偏不倚、過猶不及”的處世智慧,強調“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將“誠”視為萬物本源和人性修養的最高境界。
《論語》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智慧錄

①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②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③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論語》
成書背景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是儒家思想最直接的載體,語言簡練卻蘊含深刻哲理。 核心思想 以“仁”為核心,主張“仁者愛人”“克己復禮”,其思想體系貫穿教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處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政(“為政以德”)等多個層面,展現了孔子作為“萬世師表”的思想全貌。
《郭繼承精講〈孟子〉》
儒家理想主義的巔峰之作

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②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 ——《孟子》
成書背景
《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編撰,記錄了孟子的言行與思想。孟子被尊為“亞圣”,其思想是對孔子學說的繼承與發展。 核心思想 提出“性善論”,認為人性本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等是與生俱來的道德萌芽;強調“仁政”,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同時倡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