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汕頭市龍湖區文化館 發布時間:
《金東溪傳說》與王景仁
地處韓江下游外砂河邊的東溪村,是一處有650年歷史的古村落。自清代康熙初期“開禁復展”以來,大批潮人開始“過番”謀生,開啟了紅頭船的歷史。依靠遠洋船運業經商致富的東溪人,反哺家鄉,贍家置田,使東溪村成為遠近聞名的“金東溪”。由此演繹出東溪人勤勞創業、僑鄉宅第、耕讀傳世、名人軼事、書齋逸聞、紅色革命等美好傳說。經“外砂河流域”百姓的口頭創作、口頭流傳,形成具有潮汕僑鄉特色的民間口頭文學。2023年4月入選龍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中末期到民國初,東溪村涌現出王景仁、王景庠、王錫璜、王錫瑚等眾多學識淵博、高尚正直的文人墨客,為后世留下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學作品,如《小輞川詩集》收錄王景仁453首共三萬多字膾炙人口的詩篇,已由他的學生、僑商陳慈云(陳慈黌胞弟)編印錄入《繡詩樓叢書》。《翰林院編修王繼香詩贈王景仁》《潮汕殷商陳宣衣(陳慈黌之父)禮請王景仁課兒》等膾炙人口的傳世故事也成為非遺項目 “金東溪傳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景仁
經典詩作欣賞
楓葉回文

楓葉回文
疏林見處碧山空,
片片飛霞斷澗東。
漁老渡橋溪過雨,
鷺群棲樹浦生風。
車停小徑秋云白,
酒對長亭晚葉紅。
余照落時行客遠,
虛船一棹擊江楓。
回文詩
回文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一種獨特體裁,指詞序回環往復,正讀倒讀皆成章句的雜體詩,文體上稱為“回文體”。回文詩源于古代文人雅士的文字游戲,是為了增加詩的趣味性而出現的,晉代以后非常盛行,雖很多是游戲之作,但優秀的回文詩需要很強的遣詞造句的功力。回文詩在創作手法上,突出地繼承了詩反復詠嘆的藝術特色,來達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產生強烈的回環疊詠的藝術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