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龍湖區文化館 發布時間:
織席技藝在汕頭市龍湖區外砂沿襲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這一民間技藝是以天然芏草為原材料,其制作過程均為純手工,工藝流程完整。
該項目分布區域為潮汕各地,但從其歷史發展上看,無論從草席印染的發明、創新,還是從眾多織席作坊、專營商號的規模,到出口創匯,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等方面,外砂的織席業在潮汕地區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外砂織席技藝始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外砂人發明了色席和印花席的織造印染技藝,使整個織席業進入規模化生產,并出口遠銷東南亞和美國舊金山的潮人生活區域。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達到全盛時期,成為當地一大經濟支柱。九十年代中期,因織席的原材料——咸草和黃麻線全靠外購,導致成本增加,加上人們對床上用品需求的變化,使草席的銷量銳減,從而制約了織席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