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龍湖區文化館 發布時間:
潮汕古建筑營造技藝是一項綜合性的傳統建筑技藝,主要體現在設計、施工、裝飾三方面。它流布于潮汕地區,并隨潮人的足跡流傳至海外潮籍華僑社區。
自唐宋以來,中原一帶的先民為避戰亂,陸續南遷到潮汕一帶。為了生存,他們舉族而居,營造出以宗祠為中心的村寨。明清之后,隨著當地經濟的繁榮,望族世家紛紛大興土木,營造府第,且攀比成風。至清末民初,海外華僑富商,回故鄉建造出中西合璧、富麗堂皇的私家宅第。這些古樸瑰麗、精美絕倫的古建筑,都出自本土歷代的營造師和能工巧匠。該技藝傳承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

潮汕古建筑營造技藝是營造師根據潮汕的人文歷史、民俗、宗教信仰,結合當地高溫潮濕,風災、地震等地理環境、氣候條件進行設計。通過泥瓦、石木、彩繪等工匠的構筑和裝飾,形成以石木柱梁結構為主,石雕、金漆木雕、嵌瓷三大工藝特色顯著,建筑形態端嚴、深厚穩固、裝飾華麗的風格。潮汕古建筑保留了古代中原建筑形制和古越族的遺風,在我國民族建筑中獨樹一幟而蜚聲海內外。該技藝對研究中國民族建筑風格、潮汕人文歷史、科學藝術和“海絲”路徑拓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長期以來,該技藝在潮汕民間傳承發展中,主要靠師徒間的口傳身授,沒有經典著作傳世。各班建筑營造匠師相互傳授,形成網狀的交織傳承狀態。
古建筑營造師紀傳英,自上世紀60年代末,隨師學藝,并開始涉足古建筑行業。從個體修建隊發展到以他的名字創辦的“廣東紀傳英古建筑營造有限公司”,四十多年歷練,使他成為潮汕古建筑行業的領軍人物。他帶領的團隊承建的國內外潮式仿古建筑和古建筑修繕、修復項目已達300多處。先后獲得“中國民族建筑事業優秀人物”、“中國營造技術人物傳承獎”、“中國民族建筑杰出貢獻獎”、 “舊建筑修復工程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保存優異獎”等多項殊榮。
紀傳英注重該技藝的傳承工作。由他帶出的徒弟紀雪山、紀雪峰、許劍英等一批中青年的古建筑營造師,已多次承擔古建筑營造項目并獲獎,使潮汕這一傳統技藝代有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