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龍湖區文化館 發布時間:
潮汕特產咸菜,是用潮汕地區冬季收獲的芥菜,經鹽漬發酵工藝制作而成的酸菜類綠色食品。它以色澤金黃、酸甜酥脆、香醇爽口,風味獨特而飲譽海內外,被稱為“潮汕三寶”之一。其腌制技藝在民間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傳承。潮汕咸菜腌制技藝對研究潮汕人文歷史、民間技藝傳襲、食品營養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對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有積極意義。

據清代嘉慶《澄海縣志》記載:“芥菜,也名大菜,本縣秋收后田野種植甚多,收獲后用鹽漬,味道甚美……”自清代中期開始,澄海外砂一帶便有專業生產咸菜、菜脯的“菜廊”。其生產的產品已遠銷港澳及東南亞地區。新中國成立后,外砂等地相繼辦起咸菜等食品鄉鎮企業,成為當地出口的大宗商品。改革開放以來,大批農民憑借祖傳技藝,興辦實業,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使一批民間傳統技藝得到保護和傳承。
傳統的咸菜腌制方法是將芥菜日曬后進行鹽腌、發酵一個月后即可食用。如今,在規模化的企業生產中,咸菜腌制的工藝流程是選用新鮮的芥菜,經腌制發酵、浸泡退淡、理化檢驗,湯料調制、修整包裝、真空封口六道工序,方可出廠。整套技藝都遵循傳統技法制作。
外砂街道五香溪農民企業家王錦桂,17歲開始從事家傳百余年的潮汕咸菜腌制技藝。1985年創辦了澄海縣外砂錦桂果蔬腌制廠(后更名為龍湖區外砂錦桂果蔬腌制廠)。30多年來,他在堅守傳統腌制技藝中,摸索出“地窖密封發酵法”,解決了長期困擾咸菜腌制過程出現表層霉變的問題,有效地提高咸菜的質量,延長了原料的貯存期,使企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其“桂盛”牌系列產品在潮汕咸菜產品市場占有較大份額,成為我市多家酒樓烹飪潮菜的咸菜首選品牌。2018年5月,“咸菜制作技藝”被龍湖區政府公布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王錦桂也被認定為該項目的區級代表性傳承人。近年來,他積極響應鄉村振興和“百企幫百村”號召,扶助當地農民就業。在發展生產的同時,不忘技藝的傳承,將家族的技藝傳授給下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