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龍湖區文化館 發布時間:
手工編織毛衫技藝是用毛線和一副竹箸,經手工編織成毛衫的民間技藝。它脫胎于舶來的棒針編織技藝,在本土化的發展過程中與潮繡、抽紗、珠繡等傳統工藝相融匯,形成具有潮汕特色的毛衫手織技藝。
手工毛衫編織技藝的主要工序:1、繪制設計樣稿(按客戶需求設計);2、挑選紗線;3、選擇相匹配的竹箸號數;4、起針(試打花樣及計算針數);5、用格仔圖繪制針法圖紙(毛衫的各種尺寸及針數);6、編織(參照圖紙用竹箸打片);7、縫件(采用縫針對衫身各部位進行縫接,然后整件進行裝飾,包括采用潮繡、鉤花、繡珠等工藝手法);8、成品修整燙熨。八道工序環環相扣,工序完整。

自古以來,潮汕的女性勤于女紅,憑借織紉刺繡的手藝精細而聞名。據清嘉慶《澄海縣志》載:“勤于女工,帛雖盈箱,不棄其治麻”。手工編織毛衫技藝在潮汕的傳播發展,與潮汕女性的精神稟賦密不可分。
龍湖區外砂街道舊屬澄海轄地,近毗汕頭,是國外毛衫編織技藝較早傳入的區域。外砂素來家庭手工業發達,上世紀60年代初,各村相繼成立抽紗廠社,專事手工編織毛衫、通花、蕾花等產品。至改革開放初期,外砂僑胞以“三來一補”方式投資辦廠,隨著規模的擴大毛衫產業逐漸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并先后獲得“中華毛衫名鎮” “廣東省外砂潮織特色小鎮”等稱號。綜上所述,該技藝對研究汕頭開埠歷史、潮汕女性的精神文化、汕頭華僑文化、民間傳統工藝,以及經濟與社會價值等諸方面提供重要的例證。
謝春霞是外砂手工編織毛衫的專業戶,其技藝四代相承,從事該技藝已30多年,在生產中傳承與創新,更熱心于技藝的傳播。其“手工編織毛衫技藝”于2020年被龍湖區列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