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龍湖區文化館 發布時間:
雞與“吉”諧音,有吉祥喜慶的象征,很多地方有“無雞不成席”的趣俗。中國人烹制家雞的文字頻繁現于諸多古代文獻,如《禮記》中記載的“雞羹”,還有《呂氏春秋》《齊民要術》等古籍,均有雞饌的記述文獻。
白切雞始于清代的民間酒店,其烹飪方式也以保持原味為主。由汕頭本味軒餐飲有限公司總廚陳思詠烹制的“白切雞”烹飪方法繁瑣,需經過“煲湯、浸雞、過冷河”等工藝程序。白切雞的制作過程是一項繁瑣的手工技藝,從原材料的選取,到煲湯、浸雞、過冷河,火候的控制和輔材的選擇、配比,都十分考究,耗時比較長。先煲煮一鍋香氣獨特的雞湯用于浸雞,雞湯主要用雞骨架、雞腳、蝦米煲煮湯底,并佐以香蘭葉、洋蔥、椰子、包菜等多種天然香料和果蔬,配方屬祖傳秘制,物料離不開火烤、炒等環節。雞骨架要提前用鹽和胡椒粉腌一個晚上,所用的精鹽是事先用八角、香葉、桂皮、花椒炒過的。雞湯煲煮半小時后撈起香料,中火繼續熬煮4到5個小時,湯底不直接調味。

當雞湯呈大沸狀態,手提鐵鉤勾住雞身,浸入雞湯里,停頓幾秒鐘后提起再浸入,反復三次。雞湯反復沖涮雞的腹腔使雞的內外溫度達到一致,然后才把雞完全浸泡在雞湯里并選用重量合適的東西壓住雞只,關火浸泡45分鐘即可。
陳思詠是該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1992年師承祖傳技藝。1995年至2008年在青島等地從事餐飲生意,2009年在汕創辦本味軒餐廳,烹制的“白切雞”成了潮菜一道美食。他積極推廣和傳承潮菜烹飪技藝,尤以“白切雞”受到餐飲企業和消費者的青睞,在汕頭市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