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汕頭市龍湖區文化館 發布時間:

傳統瓦片是用泥土燒制而成,俗稱“青瓦”或“灰瓦”,有半圓形的筒瓦和弧形的板瓦兩種,潮汕古代建筑屋頂,都用瓦片、筒瓦和瓦當鋪設,起到遮風擋雨、防寒保暖和裝飾作用。清乾隆版《潮州府志》、嘉慶版《澄??h志》都有相關載述。澄海隆都后溝至今保留有清代的瓦窯群遺址,由此可見瓦片使用在潮汕地區具有悠久歷史。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前后,潮州老賽寶潮劇戲班班主、澄海外砂華埠村人陳容科,帶領戲班游走潮汕鄉村演戲營生,取廢棄瓦片書寫戲文供演員練唱,在瓦片上畫出演員肖像和演出造型等,一些鄉坤秀才見到后甚為喜歡,他們拿走了瓦片畫,回贈一點茶葉米谷,聲名漸漸傳開。陳容科的兒子陳進通受到父親的影響,也喜歡上瓦片畫,開始跟著父親畫瓦片賺點柴米幫補家計,1958年戲班解散,全家遷戶梅州,山區的晚霞晨曦、客家的梯田圍寨,都被陳進通收進眼里畫上瓦片,寫生時還帶上兒子陳哲松,傳授其繪畫技法。1980年全家遷回原籍務農,又將瓦片畫技藝帶回家鄉。當時正達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一些到外砂投資設廠的港、澳、臺客商,對陳哲松的瓦片畫甚感興趣,陸續前來購買,陳哲松的瓦片畫也從副業走向正業,忙不過來就讓兒子陳思華幫忙洗瓦涂色,很快就掌握了瓦片畫的技法,也漸漸地喜歡上了中國畫。
陳思華初中畢業后自學潮汕古建筑彩繪。1988年8月,因其中國畫技法嫻熟而被外砂華埠華僑學校聘為代課美術教師后,將學到的潮汕古建筑彩繪與中國畫技法相融合,形成獨具一格的瓦片畫技法,并將該技藝帶進學校的第二課堂傳授給學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果,1995年6月轉正為公辦教師,2013年被東北師范大學錄取,函授深造美術教育專業,取得大專文憑。2022年初在外砂鎮東溪村中憲第創立瓦片畫藝術館,成為瓦片畫的第四代傳承人。經過36年來的瓦片畫傳承和經驗積累,已形成了選瓦、洗瓦、磨瓦、晾瓦、畫瓦一整套工程式。
由于生產瓦片的磚瓦窯已逐漸停產退出市場,適合繪制的瓦片日漸難找,加上瓦片畫繪制技術難度大,學藝時間長,新生的代大都不愿入行學藝。從瓦片生產到瓦片畫彩繪的傳承梯隊,均出現青黃不接傳承斷層的瀕危狀況。對此,陳思華悉心將技藝傳給女兒陳潤梓,使她在兒童時期就喜歡上瓦片畫,今年9月大學畢業后,回家鄉協助父親創作傳承瓦片畫,讓這門家傳技藝世代相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