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龍湖區文化館 發布時間:
2023年10月4日,潮州音樂著名琵琶音樂家陳惠明老師“琵琶緣.潮汕情”琵琶之夜師生音樂會在廣東汕頭市龍湖區翰苑劇場舉行。當晚,音樂會匯集了陳惠明老師眾多優秀琵琶學生,她們用最精彩的演奏向多年來一直深耕于琵琶教壇的老一輩藝術家、琵琶教育家陳惠明老師致以最真摯的敬意,并一起合力為潮汕觀眾帶來一場精彩的琵琶音樂盛宴。

當晚,這場《琵琶緣 ·潮汕情》陳惠明師生琵琶之夜音樂會,在演出選曲上特別用心,旨在展現琵琶是一種具有多維文化色彩的彈撥樂器。此外,曲目風格各異,演奏形式多種多樣,從各個側面展現了中國傳統樂器琵琶的魅力。從琵琶名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彝族舞曲》,再到潮汕本土的《英雄會·千家燈》、陳惠明老師改編的《畫眉跳架主題變奏曲》等,曲目風格各異,讓市民朋友從這場音樂會當中感受到琵琶演奏的多樣性及精彩的文化表現力。精彩的演奏讓觀眾朋友們贊嘆不已,同時,希望借此次音樂會,更進一步普及和推廣民間琵琶藝術,為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再添活力。
今年,陳惠明老師已經80歲,地道的廣州人,自幼深受嶺南文化的浸潤,是我國琵琶名師汪容琛、琵琶大師林石城的高足,年輕時自星海音樂學院畢業,后響應國家號召來到汕頭牛田洋鍛煉,從此扎根潮汕大地至今已50年。從當年被喚做“琵琶妹”到如今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琵琶奶奶”,多年來陳惠明老師默默耕耘,將中國民族樂器琵琶藝術的種子撒播在潮汕的青少年之間。

丫髻開襠抱檀槽,一抹銀弦四百條。弦去危霾《陽春》艷,挑開愁眉《紅蓮》嬌?!@首詩,是1991年我國著名音樂評論家何昌林教授在《樂圣禮贊——獻給增培民族樂器新苗的導師們》一文中收錄的獻給陳惠明老師的。如今,琵琶奶奶的學生已經遍布各地,在各自的領域內將琵琶藝術發揚光大。
陳惠明老師,和潮汕這片土地結下了關于音樂的不解之緣,在汕頭市地方戲曲學校從教至退休,在琵琶與潮州音樂融合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傳承工作,為潮汕戲曲音樂屆培養了一大批專業琵琶人才。

56年來,陳惠明老師默默耕耘于青少年音樂教育的田地,將中國民族樂器琵琶帶到潮汕,將民族音樂的種子播撒在潮汕青少年成長的土地上。歷年來為中央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以及潮汕地區各類音樂團體輸送了眾多音樂人才,是倍受業界敬重和學生愛戴的“琵琶奶奶”。
如今,這位曾經被喚作“琵琶妹”的姑娘,早已成為潮汕音樂屆為人熟知的“琵琶奶奶”,她所親手培養的一批又一批“琵琶娃娃”也已經茁壯長成,他們或扎根本土,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共同將琵琶藝術發揚光大。陳惠明老師和她的學生們,在50多年的教學相長中,為琵琶藝術在潮汕地區的綿延與壯強注入了本土的人文精神,解碼了琵琶在潮汕地區獨特的文化基因,為潮汕地區的琵琶藝術教育開辟出一片優渥的文化土壤。

據了解,自1984年起,陳惠明老師以“開發兒童智力,提高人口素質,擴大民族樂器普及面,從普及中求提高”為宗旨,創辦了汕頭市“兒童學苑琵琶班”,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與琵琶結緣的潮汕青少年。
陳惠明老師的教學方式及授課內容科學細致: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及文化理解,陳老師在教授琴童琵琶技藝的同時,還向學生們講述曲目的文化背景,并要求學生們結合演奏的體悟書寫習樂心得。陳惠明老師總是以嚴謹的治學精神看待琵琶課,每一個孩子都在陳老師的要求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收獲“一分知識十分功”的學藝精神。這種精神不僅僅影響著“琵琶娃娃”的習琴之路,更是長久地支撐著學生們更加積極、堅韌、健康地應對人生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鄭源老師傳承母親陳惠明老師的兒童琵琶教育理念,積極開拓美育新路徑,探索素質教育新亮點,發起琵琶雅集“源樂社”,創辦了青少年琵琶樂團,培養了又一批琵琶新苗,繼續致力于在潮汕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還多次帶領源樂社琵琶樂團參與市、學校與社區的公益活動,受到了廣大師生、家長和愛樂人士的認可。

琵琶是中國最富表現力的民族樂器之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中華器樂文化大生態中,琵琶藝術百經磨礪,千載如蔭,枝繁葉茂,始終保持著生存與發展的活力。琵琶音樂所蘊含的美學風格與品格,與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氣韻始終血脈相承,中國文化的多源和多維也在琵琶器樂文化發展道路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琵琶是一件演奏技法豐富的樂器,它對音樂的詮釋是以十個手指精妙、和諧的動態形式為專業語言,其演奏藝術的音韻美與形式美,始終是與高度和諧的狀態同步發展的,是藝術的技巧,也是技巧的藝術。

用琵琶啟智,用音樂育人,“希望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加入琵琶這個大家庭,希望我們將華夏正聲發揚光大”是琵琶奶奶的夙愿,潮汕琵琶學子們謹以此音樂會向多年來在琵琶教壇默默耕耘的老一輩藝術家、琵琶教育家陳惠明老師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