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汕頭融媒 發布時間:
走進一座村莊,品味一方韻味。近日,記者走進擁有650年歷史的汕頭市龍湖區外砂街道東溪村,徜徉在古老的祠堂、宅第和書齋間,欣賞古樸而唯美的古建筑,品味市級非遺項目“金東溪傳說”,探尋汕頭僑鄉的文化密碼。

簡體字版《小輞川詩集》

“金東溪傳說”傳承人來自各行各業

村里的青年英歌隊在進行訓練

村里的古建筑古樸而唯美

王金禮講述東溪村史
傳承非遺,民間故事很出彩
走進汕頭市龍湖區外砂街道東溪村,白墻黛瓦的農家庭院錯落有致,平坦整潔的村道兩旁綠樹成蔭,村民三五成群悠然散步……這幅“村在景中、人在畫中”的美麗鄉村圖景,正是汕頭市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的生動縮影。
地處韓江下游外砂河邊的東溪村,是一處有650年歷史的古村落。近年來,乘著“百千萬工程”的東風,東溪村依托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加快推進發展建設,2023年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名單。2024年,民間文學“金東溪傳說”入選汕頭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精彩的民間傳說,讓東溪村遠近聞名,變得與眾不同。東溪村黨支部書記王松建介紹說,自清代康熙初期“開禁復展”之后,依靠遠洋船運業經商致富的東溪人,心系桑梓,反哺家鄉,贍家置田,廣建府第書齋,使東溪村成為遠近聞名的“金東溪”。
“金東溪傳說集中反映了東溪村先民過番創業、心系桑梓、文風蔚起、福蔭后代的傳統”,講起金東溪傳說,“東溪七家內”二房王景仁嫡系五代孫、項目主要傳承人王金禮清了清嗓子,聲音抑揚頓挫、表情眉飛色舞。一旁的群眾聽得津津有味,時而鼓掌、時而大笑。
金東溪傳說世代口頭傳承,已有數百年的流傳歷史,村里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十來歲的孩童,都能講上幾段生動有趣或感人至深的故事。像村醫王建喜、木匠王培杰、“80后”自主創業青年王壯苗等,他們從小就聽長輩講述當地的民間故事,對深厚的人文歷史有著特殊的親切感和自豪感,對先人闖海經商、置田造屋、構筑書齋等動人故事,可以說是“張口就來”。民間文化藝術已深深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成為鄉村振興、建設美麗東溪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保護文脈,書齋群煥新出圈
東溪村文化氣氛濃厚,有十里榕堤、長壽庵、七家內、世德堂、大夫第等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不大的小村落現有24間古書齋和36座古宅邸,是有名的“書齋村”。
“倚南寄傲四時樂,友竹友蘭養花天;鳴樂兩琴挹友月,耕漁釣月繼輞川;榕蔭綠槐梧百尺,亦云聽鶯小香山;蓬東明新可讀處,蟲二風月去無邊。”
這首流傳至今的七言詩,巧妙地囊括了東溪村的24個書齋名。王松建告訴記者,東溪村人杰地靈,歷代人才輩出,這些書齋歷史悠久,大多與古府邸通連,不僅是該村崇文重教的歷史見證,現今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文化內涵。
在24個書齋中,演繹了不勝枚舉的感人故事,像“七家內”子弟僧舍《一門兩代七個半秀才》傳奇、志趣相投的《翰林院編修王繼香詩贈王景仁》美談、名師出高徒的《潮汕殷商陳煥榮禮請王景仁教書佳話》等。至今,由書齋名聯成的七律古詩和王景仁撰寫的“回文詩”仍在東溪村老少中朗朗上口。
明新書齋始建于清道光年間,是東溪村的24座書齋之一?!皶S主人是新加坡華僑王萬順,經商致富后回鄉興學育才”,說起書齋故事,王金禮如數家珍,他說,明新書齋開設公益夜校識字班,王萬順的兩位孫媳婦擔任老師,她們敢于沖破舊社會對女性的束縛,開風氣之先,在夜校教授女學生。
近年來,一些村民自發對明新書齋、樂琴書屋、有竹書齋等古書齋進行修繕,并在其中加入如圍爐煮茶、品鑒咖啡等現代都市休閑的元素,老書齋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穿行其中,濃郁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不得不為那份穿越時空而來的靜謐與雅致所深深吸引。
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新路徑
在潮汕人眼里,英歌是英雄之歌,是揚正壓邪、吉祥平安的象征,很多村子都有英歌隊,東溪村也不例外。采訪時,恰逢村里的青年英歌隊正在進行訓練,有的隊員正對著桌上的鏡子化妝,簡單幾筆,英氣十足的模樣便在臉上浮現;有的手持英歌槌,反復練習步伐。
“隊員大部分都不到20歲,有上學的有工作的,日常訓練都是自發的,大家都是因為熱愛英歌才聚到一起?!标爢T小王感嘆說,學英歌,得有信心,然后要努力,還要能吃苦。
“咚咚鏘、咚咚鏘……嘿!哈!”隨著激昂的鑼鼓聲響起,隊員們邁出歡騰的步伐,舞槌上下翻飛,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猶如古戰場上的威武勇士,每一步跳躍都蘊含著千鈞之力,震撼人心,將英歌“中華戰舞”的豪邁氣概展現得淋漓盡致。
自然風光秀美、文化積淀深厚、人文資源豐富,村內古建、古遺址等文物古跡星羅棋布。如何讓鐫刻著厚重文化印記的古村在新時代的發展與前行中熠熠生輝?東溪村借“百千萬工程”東風,探索“古書齋+庭院經濟”發展模式,活用人文積淀“軟”資源,譜寫文旅發展“硬”篇章。
漫步村中,白墻黛瓦、青石小巷組合成詩意的古香古韻,生動地講述著鄉愁。斑駁的墻上隨處可見一些關于該村落耕讀傳世、書齋逸聞、紅色革命等美好傳說,像“七家內”“東溪阿爺”“榕蔭小筑”等故事,令人感嘆此地巷巷有書香。
近年來,東溪村全面整理著作、典故,并聯合龍湖區文化館出版簡體字版《小輞川詩集》《金東溪傳說繪本》,聯合汕頭市龍湖區文聯出版了《錦繡外砂·美景美文》,并制作了系列宣傳片,力求留住鄉土文化記憶……如今的東溪村,綠色與古色深度交融,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
“關于東溪民間故事的挖掘、搶救、研究,我們一直在做長期的追蹤性調查。”汕頭市龍湖區文化館館長莊少武說,這些動人傳說,涵蓋了幾十個故事傳說,近萬篇(副)詩文聯對以及幾十座祠堂府第僑宅、書齋舊址(遺址),每一處文化遺產都承載著厚重的人文歷史、哲學思想,散發著傳統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在莊少武看來,文化是鄉村的靈魂,也是鄉村發展的精神動力,它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鄉村發展的道路,讓美麗鄉村更具魅力。未來,他們將繼續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到東溪村的“百千萬工程”建設中來,積極引進相關業態,繁榮這一具有深厚歷史人文底蘊的古村落,讓文旅融合結出豐碩的果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