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汕頭市龍湖區文化館 發布時間:
潮語古文吟誦承載著潮汕地區的文化基因,既是中華經典文本的活態演繹,更是潮人精神世界的聲韻載體。其即興特質與潮語音韻天然契合,在平仄起伏、長短抑揚間構筑起獨特的文化記憶場域。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項承載著潮人集體文化認同的誦讀技藝,正面臨傳承斷層與技法流失的雙重危機。能夠運用潮語吟誦古文名篇的人寥若晨星。為此,長期以來我和學生們進行了潮語古文吟誦的采錄工作,先后在揭陽、潮州、澄海、濠江地區找到幾位掌握潮語古文吟誦技藝的老人家,并對他們的吟誦開展采錄。隨著采錄工作的開展,一幅“潮語古文吟誦傳承分布圖”也就慢慢展開,逐漸形成較清晰的輪廓。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潮語古文吟誦這項古老的非遺項目,其內容將會越來越豐富,關注和喜愛的人將會越來越多,保護和傳承也會做得越來越好。 ——汕頭市“潮語古文吟誦”非遺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李楠
走進濠江區一座幽靜的小區,我們有幸拜訪了86歲高齡的吳宏忠老先生。作為一位潮汕文化愛好者,吳老常年堅持潮語古文吟誦和書法創作,這份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讓他在耄耋之年依然精神矍鑠、氣度不凡。此次拜訪緣起于我在抖音平臺偶然看到吳老用潮語吟誦古文的視頻。由于我在初中階段在風吟社接觸過潮語古文吟誦的學習,略知方法,更深知保護與傳承潮語古文吟誦之難。我當即聯系了我的指導老師——汕頭市"潮語古文吟誦"非遺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楠老師,向他說明了情況。幾天后,李楠老師告訴我,他已經和吳老的孫女取得了聯系。通過汕頭市龍湖區文化館介紹,在吳老一家熱情接待下,我們于2025年7月24日登門采錄。我很榮幸負責活動記錄。潮語古文吟誦俗稱“讀書歌”,是流傳于潮汕地區的一種歷史悠久的古文誦讀方式, 2022年5月,潮語古文吟誦列入汕頭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23年11月,李楠被認定為潮語古文吟誦非遺項目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潮語古文吟誦在澄海、揭陽和潮州三地已有采錄成果,但濠江地區的采錄工作尚屬首次。吳老回憶道,1955年前后他就讀于河東書院(現達濠中學)時,師從陳盛增先生(因年代久遠,先生名諱只記得潮語讀音)學習潮語古文吟誦。當時課堂采用潮汕話授課,《桃花源記》、《岳陽樓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歸去來兮辭》等經典篇目都是必修內容。吳老提到,自己在每次吟誦的時候,氣息、節奏和調子都會略有不同。這是潮語古文吟誦顯著特點之一就是"不定調"。在潮語古文吟誦中,"不定調"是一個極具特色的藝術特征,指的是吟誦者不固定使用某種特定的曲調或旋律,而是根據文本內容、個人理解、情感狀態以及方言聲調等因素,進行即興的、富有變化的吟誦。潮汕話本身音韻豐富,"不定調"的吟誦方式能更好地展現其聲調之美,避免因強行套用固定旋律而破壞方言的韻律感。在氣息和韻調的運用技法上,吳老談到了其它潮汕本地口頭形式,例如祝文誦念和歌冊,對其潮語古文吟誦也產生過影響。在吳老的盛情邀請下,我們采錄了吳老吟誦的《滕王閣序》。只見老先生正襟危坐,氣韻悠揚地將這篇千古名作娓娓讀來,李楠老師全程專注聆聽。通過此次采錄,我們填補了濠江區在潮語古文吟誦采錄上的空白,也進一步豐富了潮語古文吟誦的傳承內容。

吳宏忠先生吟誦《滕王閣序》的采錄過程
歸途中,望著澄澈的藍天,我深深感受到:潮語古文吟誦這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像這明媚的陽光一樣,在傳承者的共同努力下,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采錄人員與吳宏忠先生(中)合影,右是李楠老師,左為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