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龍湖區應急管理局在區委全面依法治區委員會辦公室的正確領導下和全局同志們的共同努力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緊密圍繞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工作部署和區委、區政府工作要求,結合全區應急管理工作任務,優化政務服務,強化依法決策,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廣泛開展宣傳教育,依法預防處置重大突發事件,為實現全區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形勢總體穩定、推進我區法治政府建設提供安全保障。
一、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學細悟習近平法治思想
我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推進新時代法治龍湖建設工作。一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局黨委委員帶頭學習,全局干部職工通過“三會一課”、學習強國、廣東省干部培訓網絡學院開展二十大精神學習,加深理解新時代法治建設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推進應急管理法治建設。二是學深悟透習近平法治思想。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和領導干部學法制度,制定局年度學習計劃、年度普法計劃和責任清單,將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重點學法內容,切實提升法治思維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三是開展紅色教育,組織全體黨員到龍華街道大衙村紅色渡口參觀學習。現場聽大衙紅色渡口歷史,深入了解紅色渡口及游擊隊成員為潮汕地區革命事業做出的重大貢獻,深切體會偉大政黨上百年光輝歷程,并重溫入黨誓詞,堅定理想信念。
二、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
我局主要負責人認真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切實擔負起依法治區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的職責與使命。一是帶頭示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通過局黨委會、局務會學法等形式,開展憲法、相關法律法規和黨內法規制度宣傳教育工作,局主要負責人講授專題黨課,帶領全體黨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切實發揮“關鍵少數”以上率下的示范帶頭作用。二是親自部署法治建設重要工作。局主要負責人高度重視法治政府建設工作,研究制定局年度普法工作計劃、年度普法責任清單等文件,系統部署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各項工作。三是健全完善依法行政制度體系。凡涉及全局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干部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的重大事項,均要求過黨委會議討論,進一步加強對黨委文件、重大決策、行政規范性文件的合法合規性審查,確定所有行政處罰案件均由法制人員審批出具《法制審核意見書》同意后方可開具處罰決定,本年度18宗行政處罰均由法制審核小組審核并請示局務會討論通過。
三、優化政務服務環境,推進依法全面履行部門職能
我局嚴格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完善危險化學品許可證審批環節線上辦理流程,實現網上全流程申辦。同時,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將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核發審批時限壓縮至1天之內?,F我局政務服務網上辦理率達100%,網上全流程辦理率達100%,網上辦結率100%。2023年以來我局共受理辦結行政許可申請40件。
四、加強行政執法監督,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我局依法履行行政執法監督職責,嚴格執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堅持按計劃、抓重點、多聯動、注說理、重閉環、強監督。一是制定年度執法監督檢查計劃。明確監管對象、重點監管事項,確定53家重點檢查單位,確保重點單位100%全覆蓋檢查,結合雙隨機抽查計劃和臨時檢查,強化執法監督的針對性和全面性,確保行政執法工作規范有序開展,嚴防執法擾企。二是實施執法全過程留痕監督。我局執法人員均使用省應急管理廳統一開發的安全生產移動執法軟件,對所有行政檢查、行政處罰實行全過程記錄,現場檢查、責令整改、現場復查、立案審批、文書送達均有相應文書記錄,相應證據確認過程采用照片或者視頻進行記錄,并將全部行政檢查、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結果按要求在《廣東省行政執法信息公示平臺》進行公示。三是強化執法隊伍規范化建設,我局嚴格落實行政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及時開展行政執法人員專項清理工作,局目前共有21名在編人員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執法證,持證率95.4%。完成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制式服裝和標志采購及配發工作,配齊記錄儀、對講機等行政執法裝備。四是積極落實政務公開。根據政務公開有關要求,持續擴大主動公開范圍,我局2023年在龍湖區人民政府門戶網站上公開組織機構、部門文件、工作動態、財政預決算、年度報告等類型文件共計76份。
五、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推進普法責任制落實落細
我局認真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全面開展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普法宣傳教育。在2023年度龍湖區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履職報告評議活動中,我局普法工作被評定為“優秀”等次。一是緊扣“人人講安全 個個會應急”開展安全生產月活動。我局組織各街道、各部門開展2023年度“安全生產月”活動,全區累計舉辦17場咨詢活動,40場演練活動,印發3萬冊宣傳資料。6月10日,在汕頭萬象城舉辦2023年安全生產月“安全宣傳咨詢日”暨普法主題活動,區安委會有關成員單位、各街道有關負責同志、龍湖區危化品生產經營儲存企業、轄區重點企業有關負責人參與活動,累計13個部門(單位)參與咨詢活動,解答群眾提出的相關問題,累計發放各類宣傳資料近15000份。二是深入宣傳貫徹新修訂《廣東省安全生產條例》。10月10日,市安委辦聯合我局在中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汕頭站項目部開展新修訂《廣東省安全生產條例》宣講暨普法進企業活動,現場與街道、企業管理人員講授《條例》、分析案例、互動答疑。10月31日,我局黨支部聯合新津街道佳和社區黨建共建,以區安委辦名義到掛鉤社區開展《廣東省安全生產條例》普法宣傳“進社區”活動,向群眾講解新修訂《廣東省安全生產條例》,進一步提高社區群眾安全意識和法治意識,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三是開展專題業務培訓。2023年以來我局先后開展龍湖區學習宣貫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重要論述暨重大事故隱患項排查整治行動工作培訓和三防減災專題培訓,普及各街道、區工業園區辦應急管理人員、全體安全生產監督檢查員等,帶領參訓人員著重研習安全生產法、工貿、危化品領域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三防典型事故案例等,進一步強化各級應急管理人員學法知法用法意識,提升重大事故隱患排查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水平。
六、健全突發事件應對體系,依法預防處置重大突發事件
我局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應對突發事件,在處置重大突發事件中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一是完善突發事件應對制度。組織編制《龍湖區臺風、暴雨和雷雨大風預警“叫應”機制(試行》并向各街道及區三防指揮部各成員單位印發,確保有預報預警,有叫必有應;組織編制印發了《汕頭市龍湖區人民政府防汛防旱防風指揮部應急響應期間聯合值守工作指引》,進一步規范區三防指揮部成員單位防汛防臺風應急響應期間聯合值守工作,提高三防指揮調度效能。2023年區三防指揮部共啟動防汛Ⅳ級應急響應2次、防臺風Ⅳ級應急響應3次、防臺風Ⅲ級應急響應3次、防臺風Ⅱ級應急響應2次、防臺風Ⅰ級應急響應1次,順利完成防御“龍舟水”強降雨及臺風“杜蘇芮”“蘇拉”“海葵”和“小犬”等各項工作。二是完善基層組織應急處置體系。印發《關于調整龍湖區人民政府防汛防旱防風指揮部成員的通知》(汕龍府防發〔2023〕2號),共計調整更新區街居三級及重點部位三防責任人960人,并100%安裝激活“一鍵通”軟件。將行政村(社區)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十個有”建設工作列入區應急管理系統三年重點攻堅任務清單,出臺并下發了“十個有”建設工作方案,制定了三年的工作計劃,2023年底完成40%,52個行政村(社區)的建設任務。
七、存在的問題及不足
龍湖區應急管理局2023年法治政府建設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全區法治政府建設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同時也清晰地認識到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的不足體現在:一是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內涵用以指導應急管理法治建設方面還需進一步提升,在學習國家法律法規方面,側重于學習與應急管理相關的、與工作業務有關的法律法規,對其他內容學得不多,組織專題研討、學習不夠,在運用法治思維推進工作方面思考不夠,辦法、措施不夠有力。二是應急管理是涉及安全生產、防災減災等多領域、多專業的復合性工作,專業人員隊伍缺口較大,執法力量相對薄弱,日常執法監督工作由臨時成立的法制審核工作組承擔,審核小組成員少,法律專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三是應急普法宣傳教育缺乏長期規劃,缺乏針對性,未能與其他有關部門建立良好的普法宣傳合作協調機制,宣傳覆蓋面小,主要覆蓋管轄范圍內企業及各街道安監隊伍,普法對象不突出,群眾參與度不高,宣傳形式也較為單一,主要依托宣講活動和上級普法活動。在普法內容方面仍停留在對法律法規條文的宣傳,忽視了與實際生活和工作緊密相關的案例和事件的解讀宣貫,以案釋法仍有待加強。
八、下一步工作計劃
下一步,我局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學深悟透習近平法治思想,緊緊圍繞省、市、區法治政府建設年度工作要點及各項部署要求,堅持法治工作與業務工作同安排、同推進,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多措并舉推動法治政府建設工作的落實。一是全面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的重要論述精神,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防范風險的能力。二是進一步強化執法監督,嚴格落實執法全過程記錄、“雙隨機、一公開”、執法信息公示制度,及時查處舉報投訴問題。三是進一步推動應急管理綜合執法改革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加強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理論的學習培訓,不斷提高執法人員的法律素質和業務能力,提高行政執法公信力。四是按照“誰主管誰普法、誰執法誰普法”的原則,進一步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普法活動,結合“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等宣傳活動,依托新媒體平臺,拓寬宣傳思維,搭建更加生動活潑的普法場景,大力宣貫新修訂《廣東省安全生產條例》等應急安全法律法規,把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的法律法規知識傳播到千家萬戶,奮力營造全社會共建共享的法治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