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貫徹落實《龍湖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加快我區工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走上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我區工業經濟跨越式發展,結合龍湖區工業發展實際,特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1—2015年。
一、“十一五”期間工業經濟發展回顧
“十一五”期間,龍湖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貫徹落實“轉方式、調結構”的發展思路,針對工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發展層次偏低、產業生態不合理、產業結構失衡、服務體系缺位等深層次問題,大力引領自主創新,加強服務體系建設,扶植產業集群,實施名牌戰略,使工業經濟在健康穩定發展的前提下,根基更加扎實、增長更有后勁、成長更具規模、發展更上層次,走出了一條具有龍湖特色的發展道路。主要有以下成效和特點:
一是經濟發展質量明顯提高。園區經濟、規模經濟、品牌經濟、民營經濟、服務經濟、總部經濟六大特色經濟齊頭并進,經濟總量逐年壯大。2010年,全區實現社會生產總值186.61億元,比2005年增長82.3%,年均增長12.8%;工業總產值420.80億元,比2005年增長106.4%,年均增長15.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6.8%,連年保持二位數的增長,經濟發展目標責任制考核多年居全市首位。
二是特色經濟的快速成長提升了產業水平。通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逐步形成機械裝備、紡織服裝、電子產品、印刷包裝、食品加工、化工醫藥等六大特色產業集群,我區先后被確定為光機電和輸配電國家級產業基地,獲準設立省級輸配電設備產業和外砂潮式工藝毛織服裝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新增4個省級技術創新專業鎮(街道)。“十一五”期間,民營經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民營經濟年均增長14.9%,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34.5%。特色產業初具規模,發展勢頭更趨強勁。
三是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具有一批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科技型企業,至2010年底全區擁有按國家新標準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32家,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7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7家,省級創新型企業1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55家,市級民營科技企業89家,省市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優勢培育企業20家,高新技術企業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30%以上。具有一批競爭力較強的名牌企業,全區擁有“中國名牌產品”3個、“國家馳名商標”2個、“廣東省著名商標”37個和“廣東省名牌產品”18個。工業經濟發展檔次不斷提升,具有一批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區內有超聲電子、南洋電纜、凱撒、潮宏基、眾業達等5家上市公司,南洋電纜等2家企業獲評省百強民營企業,15家企業獲得市50強企業稱號。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69家,億元以上工業企業超過50家。矢崎、凱撒、漢高、眾業達、龍鵬、蘇寧、創美藥業等一批企業總部或區域總部落戶龍湖。
四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初具規模。目前我區初步列入戰略性產業的企業有41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1家,涉及6個產業,分別是:高端新型電子信息、新材料、智能輸配電、半導體照明(LED)、生物醫藥和節能環保。其中,上市公司3家,高新技術企業12家,擁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8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工程中心9個。
二、存在的困難與發展瓶頸
龍湖工業在“十一五”期間,堅持從調整中提高,在提高中發展,并繼續保持快速健康發展。可以預見,今后一個時期我區工業在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將繼續發揮其重要作用,保持應有的地位,但也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與困難:
1、土地、廠房、資源、資金等生產要素緊缺,區域間競爭加大,產業經濟結構調整任務還十分艱巨。
2、傳統產業層次偏低,產品附加值不高,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礎較薄弱。
3、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自主開發能力較弱,技術升級緩慢,真正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比較少。各類人才和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偏少,特別是產品開發設計人才缺乏,造成產業創新能力不足。
4、支柱產業鏈寬度長度不夠,配套產業發展不足,產業鏈相對較短,如服裝業即使擴大至鄰近地區,但紡織業、布料、洗染和輔料配件等配套產業發展規模跟不上,難以形成較為健全的產業鏈,影響到產業集群的發展。
三、“十二五”期間工業經濟發展思路和措施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幸福龍湖和首善之區的目標,抓住科學發展這一主題,按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主線,大力實施傳統優勢產業提升計劃和新興產業倍增計劃。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以“加快產業空間集聚,構筑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產業高端發展和注重不同優勢產業的錯位發展,提高工業產業整體競爭能力”為戰略方針,運用科學的發展規劃,引導工業經濟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從“規模企業”走向“規模品牌并進企業”,從“無序集聚”走向“創新集群”,從“龍湖制造”走向“龍湖創造”,實現產品高端化、企業高端化、產業組織高端化、價值鏈高端化“四大戰略轉型”,形成特色鮮明、競爭力較強的新型工業產業發展格局,把龍湖建設成為最具產業集聚力、品牌影響力、自主創新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新興工業強區,促進我區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二)發展原則
1、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引進工業項目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節能環保要求,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并重。
2、堅持跨越式發展原則。進一步加大發展力度,做大總量,提升質量,提速增效,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3、堅持立足優勢原則。鞏固我區基礎較好的優勢產業基礎,進一步發展壯大傳統支柱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4、堅持發展產業集群原則。優化工業組織布局,引導關聯度緊密的產業向工業園區集聚,依托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形成聚集效應顯著的產業集群。
5、堅持抓大扶小原則。做強做大一批影響大、帶動力強的骨干龍頭企業和優勢企業,扶持一批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形成優勢特色明顯的中小企業集群。
(三)主要目標
經濟總量顯著增加,經濟質量明顯提高,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技術創新體系更加完善,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爭取到2015年全區工業增加值達到238億元以上,年均遞增15.6%左右;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達到100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達到10家以上;民營經濟規模達到225億元;培育、爭創國家名牌產品,形成一批規模效益明顯、技術含量高、市場占有率在全國前列的品牌產品。通過不懈努力,使我區的產業影響力、園區承載力、企業牽引力、項目支撐力明顯提高,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發展路子。
(四)主要思路和任務
1、實施新興產業倍增計劃,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立足我區的基礎和優勢,緊密對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和政策,注重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新技術應用和市場培育的緊密結合,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產業。引導扶持廣東益德環保、超聲電子、眾業達等一批新興產業項目建設,加快培育一批行業龍頭企業。規劃建設新溪戰略性新興產業園區,整合全區產業園區資源,培育新興產業發展新載體,建成幾個新興產業發展基地。適當調整工業產業布局,積極培植科技含量大、附加值高、資源耗用低、環境污染小的新興產業,力爭形成新的、更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綠色新興產業體系,成為未來工業經濟的新熱點。依托骨干企業,加強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產學研合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完善技術創新體系,為新興產業發展構建完善的技術支撐服務體系。
抓住國家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機遇,加快培育和發展以重大技術突破、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新能源、生物、電子信息等具有一定基礎優勢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加快培育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先導產業。“十二五”期間,實現新興產業跨越式發展,創建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基本建立產業鏈完整、集聚程度高、擁有關鍵核心技術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成為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引領區。重點支持廣東益德環保科技公司低碳環保生物降解材料與制品產業化項目、廣東潤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微藻DHA食品添加劑生產項目、廣東汕頭超聲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光伏太陽能電池生產線、眾業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風能項目及汕頭正超電氣集團有限公司核電設備等項目建設。到2015年,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環保設備和高效節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經濟總量比重達40%以上。
2、實施傳統優勢產業提升計劃,改造提高傳統產業。圍繞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以提高傳統優勢產業質量和效益為目標,以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為方向,加快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步伐,全面推動傳統優勢產業上規模、提技術、壯品牌、增效益,走創新型、效益型、集約型、低碳型、可持續發展道路,全面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區域輻射力。“十二五”期間,培育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0家,建立重點技改技創項目信息庫,納入管理的企業規模達到50家。要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理順工業園區定位和產業布局,形成特色鮮明的產業功能區,推動產業集聚發展。要大力支持傳統產業龍頭企業創建國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提升產業公共服務水平。要強化品牌戰略,促進名牌企業做大做強,大力引導和鼓勵企業爭創名牌,打造區域集群名牌。要進一步優化潮式毛衫、包裝印刷、電力電器、日用化工、電子技術等傳統產業產品結構,完善技術創新專業鎮(街道)建設,發展延伸產業鏈,控制高耗能產業產能。要充分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實現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紡織服裝、化工塑料、機械裝備、食品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發展,促進加工型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扶持中小企業改制上市,形成一批主業突出、競爭力較強、有品牌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
3、大力扶持特色產業,推動產業集群升級。我區特色產業自創立經濟特區以來逐步形成,目前已具有規模、質量、品牌、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十二五”期間要繼續合理規劃,積極引導,向“規模與質量”并舉的方向發展,使特色產業的生產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趕超進位發展。利用目前擁有的國家光機電產業基地和輸配電特色產業基地以及省級輸配電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的優勢,突破兩大產業重點產品、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形成自主研發和制造體系,提升自主品牌價值,推動特色產業集群升級。扶持一批年產值上億元企業做大做強,推動輸配電、光機電兩個特色產業集群和電子電器、醫藥制造、包裝印刷等特色產業的自主創新,增強特色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加大培育力度,引導行業龍頭、重點企業調整產品結構,推動工業企業由勞動力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打造高質量、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現代產業體系。
4、發展壯大總部經濟,建成一批重大項目。“十二五”期間,抓緊建設一批高起點、高水平、大投資的重大項目,在投資改造的方向上根據國家、省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目錄的動態變化,結合我區實際切實加強引導,靈活貫徹,指導、幫助企業向國家、省爭取技改優惠政策,充分利用好國家已出臺的有關政策,對投資、改造項目做大做強。采取重大項目領導掛鉤服務項目制度的辦法,加強協調和服務,加快項目實施進度。對建成的項目,引導企業加強
投產工作的管理,千方百計搶占市場,發揮投資效益。通過加大技術改造力度,不斷提高效益,使企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重點扶持發展矢崎汽車部件、凱撒服裝、漢高粘合劑、琪雅連鎖、眾業達電器、潮宏基珠寶、南洋電纜等一批企業總部,通過企業一大批重大項目的建成投產,加快全區工業結構調整步伐,有效提升產業層次和技術水平。
5、加強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工業經濟發展平臺。推進信息化在工業設計、生產過程控制、經營管理決策等各個環節的融合,推進集成化的生產執行系統(I-MES)、制造資源計劃(MRP II)、業務流程重組(BRP)和企業資源規劃(ERP)的應用,提升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緊密跟蹤國際、國內信息化發展進程,適應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產業升級換代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持續深化信息化發展戰略研究,動態調整信息化發展目標。把推廣信息技術應用作為修訂和完善各類產業政策的重要內容,明確重點,保障資金,把工業信息化提高到廣泛應用智能工具的水平上來,提高我區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6、擴大開放,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抓住粵臺經貿合作的契機,加強與珠三角、海西經濟區的優勢互補,通過舉辦經貿合作洽談會和會展招商、代理招商、網上招商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招商引資活動,為銀企合作、校企合作、企企合作、產業轉移搭建平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爭取世界500強企業和國際知名大公司來我區投資,以招商引資作為產業結構大調整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
(五)政策措施保障
1、深化改革,大力推進企業制度創新。深化企業內部改革,注重中小企業的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有條件的企業要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來規范運作。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作用,選擇優勢企業和潛在成長性企業,加大引導、推進和重組力度,發展股份公司數量,增強股份公司實力,通過上市,做大一批主業突出、市場競爭力強、能與國內國際大公司相抗衡的大型企業,為促進龍湖工業經濟發展發揮顯著作用。
2、加大投入,大力推進企業技術進步。繼續加大政府財政資金扶持力度,進一步提高扶持資金使用效應,鼓勵企業加大投入,引導社會資金投向企業技術改造,引導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扶持、全社會關心支持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建立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信息、咨詢、決策及風險投資的服務體系建設,引導和扶持企業培育高新技術產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繼續以產學研聯合為抓手,鼓勵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科研開發中心,成為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有效載體。鼓勵企業建立以技術中心為核心,建立投入、運行、激勵為主要內容的企業內部技術創新機制,著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3、優化布局,大力推進產業集聚。結合我市新東區規劃和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修編,把龍湖區特色產業壯大與特色工業園區建設結合起來,積極規劃、引導特色產業企業向龍湖區特色工業園區集聚,形成特色產業、龍頭企業、特色工業園區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以工業園區建設為重要載體,引導產業集聚、產業升級。
4、加強工業發展的支撐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和配套建設,強化園區的集聚和輻射能力。注重培育和發展產業公共服務平臺,重點發展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加快職業培訓、信息咨詢、法律服務、市場體系等公共服務平臺配套建設,特別是爭取條件,推進配套產業集群的專業市場建設和大型會展設施建設,吸引粵東乃至國內外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聚集。加快中小企業融資信用擔保機構發展步伐。
5、保護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十二五”期間工業的發展要建立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協調的基礎上,要重視提高人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深入貫徹實施國家環保產業政策,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大力推廣和扶持節能和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對企業綠色產品生產進行重點支持。
6、加強引智,大力推進人才隊伍建設。重視和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加強知識、技術、業務培訓,提高企業員工隊伍的整體素質,尤其注重加強企業自身研發隊伍建設。利用好外部智力資源,在培養和引進高層次的學科帶頭人方面尋求突破。
7、轉變職能,大力營造發展環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大力推行服務承諾制和公眾監督制,進一步規范政府服務行為,提高政策的透明度。要切實轉變觀念,營造工業經濟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要有“以特別之為謀特別之位”的觀念,堅持用改革開放創新的精神,保持特區的品格和風貌,突破重點解決一些關鍵性問題,著力研究和解決市場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