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好底線民生,提高保障水平
城鄉居民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到每月120元(每人每月從110元提高為120元);城鎮、農村低保最低補差水平分別不低于月人均457元和237元(城鎮低保最低補差水平從月人均418元提高為457元,農村低保最低補差水平從月人均190元提高為237元,比市標準高31元);城鄉最低生活保障補助配套資金按低保標準的14%配套;農村五保供養標準不低于上年度當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孤兒集中供養和散居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1450元和880元(孤兒集中供養標準從每人每月1340元提高到1450元,散居供養標準從每人每月820元提高到880元);推進區福利院建設;繼續開展長者呼援服務行動,深化銀齡安康、空巢暖心行動,在全市率先為轄區60歲以上老年人購買意外傷害綜合保險,發放8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津貼,發放春節、重陽健康老人節日慰問金;實行戶籍人口死亡火化補助。
二、加大教育投入,促進均衡發展
創建“廣東省教育現代化先進區”,繼續落實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公用經費,小學和初中每生每學年1150元和1950元;外砂、新溪鎮農村教師補貼人均每月不低于900元;技工學校農村戶口學生、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學費補助標準提高到每生每年3500元,技工學校學生國家助學金標準每生每年2000元,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標準每生每學年2000元。在全省率先發放普惠性學前教育補貼,每生每年300元。加快推進一批校舍工程建設。
三、落實醫保補助,提高醫療水平
城鄉居民醫保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60元(從每人每年410元提高為460元);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為轄區城鄉居民免費提供預防接種、健康教育、慢性病人健康管理、免疫規劃等12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施農村已離崗接生員和赤腳醫生生活困難補助;實施出生缺陷綜合防控,實施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為邊遠鄉鎮衛生院在編醫務人員發放崗位津貼。在全市繼續率先實施農村婦女“兩癌”免費檢查項目,做好貧困“兩癌”婦女的救治工作。
四、深化創文強管,改善發展環境
推進一批創文工程項目建設,充分發揮龍湖區“創文大聯盟”的作用,發揮部門和行業優勢,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實施城市亮化工程,打造“六橫六縱”亮化網絡,增添城市色彩;實施綠化工程,抓好城區公共綠化養護,提升綠化覆蓋率;實施凈化工程,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完善清掃保潔制度,按規劃要求配套建設垃圾壓縮站;實施美化工程,抓好城區公共設施的日常管護,確保市容整潔、環境優美。推進農村創文,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安排1000萬元用于獎補扶持村(居)創文強管相關項目建設。倡導低碳生活,鼓勵“綠色出行”,支持共享單車在我區的推廣應用。
五、加大扶貧力度,落實危房改造
實施精準扶貧工程,按照《關于新時期分散貧困人口脫貧攻堅的工作方案》要求,抓好各項脫貧攻堅工作的落實。落實好教育、醫療、住房 “三大保障”和低保兜底脫貧政策,對有勞動能力的扶貧開發幫扶對象按每人2萬元標準投入。加強城鎮低收入住房保障,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完成農村危房最急需改造對象住房改造工作,改善農村困難群眾居住條件。
六、加大助殘力度,提高優撫標準
實施困難殘疾人生活津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困難殘疾人生活津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為每人每年1800元和2400元(困難殘疾人生活津貼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從1200元提高為1800元,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補助標準每人每年從1800元提高為2400元);提高重點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在全市率先開展精神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為貧困白內障患者免費實施超乳化復明手術。配套完善村(社區)殘協辦公場所和社區殘疾人活動室,著力保障社區康園中心、各康復機構的正常運作,配套建設區育智學校。
七、實施文化惠民,弘揚特區精神
著力加快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實施公共文化服務下鄉計劃,組織做好送戲下鄉活動,提升圖書館、文化館等重點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的服務水平和質量,積極開展異地務工人員公益電影和農村電影放映、圖書下基層等活動,定期組織規模較大的群眾文體活動、精品文藝節目巡演和流動展覽等。強化龍湖區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志愿者服務活動。
八、完善市政設施,提升綠化水平
采用PPP模式,加快龍湖東部產業園基礎設施及配套項目建設,積極籌措資金加快推進新津路東延(泰山路至玉山路段)、新津河沿河路、嵩山路北延、東廈北路、淮河路、玉山路、黃山路、黃河路(鳳東路段)建設,實施36個街區和4個工業園區道路鋪設瀝青工程,繼續推進12個小區道路維修改造和17條城市支路維修改造項目。實施龍盛、龍新、珠津、萬吉工業區環境提升行動。加快推進水上體育公園建設,對市政道路綠化帶、綠化平臺、公園綠化等進行升級改造。
九、實施環境整治,提升保潔水平
實施村(居)環境整治工程,深入開展“百河千溝萬渠大整治”行動,繼續深化“河長制”,加快黃厝圍溝等黑臭水體整治,加快推進一批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資源保護管控。扎實推進環衛作業市場化管理,大力建設“數字”城管,推進網格化執法管理,加快推廣城市管理 “24小時巡查+半小時快速處置”工作機制,完善環衛基礎設施配套,實施生活垃圾統一清運,全面提升保潔管理水平。
十、改善農村環境,建設幸福鄉村
有序推進名鎮名村、“美麗鄉村、幸福村居”和示范村等創建工作,研究出臺全區加快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方案、建設美麗鄉村行動計劃,努力打造一批鄉風民風美、生態環境美、文化生活美的農村文明示范村。補助一批村級“一事一議”公益項目,采取以獎代補的投入方式,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積極推進外砂、新溪2個省級特色小鎮的申報工作,以特色主導產業為重點,著力打造“潮式毛衫”和“新興產業”特色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