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兜牢特殊群體生活保障底線
強化社會救助兜底民生保障。城鄉低保補差水平不低于當地現行水平,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不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6倍。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及時高效處置預警信息,實施精準化救助。加強對特殊困難老年人的探訪關愛服務,實現建檔特殊困難老年人探訪全覆蓋。集中供養孤兒基本生活保障省定最低標準提高到2375元/人/月,散居孤兒(含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提高到1536元/人/月,集中供養、散居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分別按照集中供養、散居孤兒的保障標準執行。
牽頭單位:區民政局、區財政局、各街道
二、加強重點群體就業保障
為重點群體提供穩定就業保障,建設并運營2個以上基層就業驛站,提供就近、靈活、便民的求職招工等公共就業服務。募集就業見習崗位超430個。開發儲備超20個公益性崗位,重點安置大齡、殘疾、較長時間失業的就業困難群體及脫貧人口等。2025年實現新增城鎮就業7500人以上。落實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就業補貼等政策,吸引超300名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到龍湖穩定就業。高質量推動“南粵家政”“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工程,組織培訓超2300人次以上。
牽頭單位: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三、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新增公辦基礎教育學位2000個以上。建設1個街道學前教育一體化管理資源中心,培育2個省級示范性幼兒園共同體,完成天境海岸幼兒園等10個幼兒園的設施配套和修繕項目。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托班,推進每千人口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到6.0個以上。創建1所以上義務教育鄉村溫馨校園。為240間中小學課室更新多媒體一體機。深入推進龍湖教育“萬家”品牌矩陣建設,加強校家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和全國校家社協同育人實驗區建設。將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最低標準從每生每年6000元提高至7000元,學前教育、普通高中階段生均撥款政策向特殊教育傾斜,惠及殘疾學生300名以上。
牽頭單位:區教育局、區衛生健康局
四、優化醫療健康服務供給
確保龍湖醫院新綜合樓、區中醫醫院(新溪社區醫院)改造項目、新建區疾控中心投入使用,啟動珠池醫院門診大樓、龍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項目建設。建設龍湖區互聯網醫院(慢性病綜合管理平臺),通過數字化技術串聯優質醫療健康服務資源。在綜合商超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布設一批AED設備,同步開展AED使用與應急救護培訓,切實提升應急救治水平。開展婦女盆底功能障礙免費篩查1000例、0—6周歲兒童孤獨癥免費篩查1200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免費篩查2800例。為超4000名孕產婦免費提供出生缺陷項目產前篩查,為超5000名新生兒免費提供新生兒疾病篩查。
牽頭單位:區衛生健康局
五、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
加強安居宜居保障,啟動7個老舊小區開工改造,推動小區道路及小區外附屬道路整治約3萬平方米、雨污分流改造約14公里、供水管網改造約20公里等。同步服務“一老一小”兩個重點,對7個小區實施適老化改造,規劃新增樓道適老化扶手,開展無障礙坡道改造,改造健身休閑和兒童游樂設施場地等,為超過1360戶居民改善基本居住條件。
牽頭單位: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六、進一步完善區域交通路網
加快推進潮汕大橋、昆侖山路(汕汾路—中陽大道)、南嶺路(金鴻公路—中陽大道)等8個在建市政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總里程約17.4公里;全力拉通外砂路(國道—東橫路口)、珠峰北路(汕樟北路—龍江路)、老汕樟路(下埠橋閘—國道)、津灣東一街(望洋山路—中陽大道)、南翔路(迎賓路—濱砂路)等5條道路;謀劃啟動迎賓路(南翔路—汕汾路)、韶山路(汕昆高速—汕樟北路)、韓津路(金鴻公路—中陽大道)、龍江路(岳麓山路—韶山路)等4條市政道路約6.1公里建設,計劃投資約6.7億元。進一步提升核心區道路環境,改善龍湖東部農村片區、產業園區交通路網功能,增強群眾通行便捷性、安全性。
牽頭單位: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區工業園區管理辦公室
七、提升城市內澇綜合防御能力
開展龍湖區全域排水管網系統提升改造工作,對236條區管道路、共304.46公里現狀管網進行清淤檢測及修復。重新劃分雨水排水分區,新建9個強排泵閘及68.52公里排水管網,補齊管網建設空白區,貫通雨水排放新通道。完成11個內澇點綜合整治,全力消除內澇積水點位。
牽頭單位: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
八、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改善提升
按照“宜林則林,宜竹則竹,宜草則草”原則,利用“四旁”“五邊”、村前屋后見縫插綠,實施綠化美化工作,完成鄉村綠化43000株以上目標。推動龍騰街道媽嶼島綠美森林鄉村項目建設。建設10個以上主題林,積極營造全民愛綠護綠良好氛圍。開展農村地區“四小園”管養品質深化提升行動。建設“美麗庭院”78處。扎實推進農村廁所、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三大革命”,推進“三清三拆”。推進上蓬圍澇溝渠系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渠道工程三期)建設,對上蓬圍片區9條渠道實施整治,整治長度約15公里。聚力打好“三線”整治攻堅戰,重點推動典型街道、村居“整線成片”改造,遷改光纜、用戶線超2000皮公里。
牽頭單位:區委組織部、市自然資源局龍湖分局、區農業農村局、區水務局、區婦女聯合會、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區發展和改革局
九、提升食品、藥品安全抽檢水平
對我區獲證在產的食品生產、流通、餐飲等環節生產經營主體開展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全年共計不少于2560批次。開展藥品監督抽檢超65批次,嚴格落實不合格藥品核查處置,保障人民群眾用藥安全。開展田間地頭食用農產品安全快速檢測,抽檢不合格食品核查處置率達到100%,田間地頭食用農產品安全快速檢測每月不少于100批次,全年共計不少于1200批次,定量檢測全年不少于780個。新增放心消費承諾單位超100家,線下無理由退貨承諾店超12家,營造放心消費環境。
牽頭單位: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區農業農村局
十、開展高質量文旅惠民活動
持續培育文體品牌,全年舉辦5場以上愛樂市民音樂會等文化品牌活動。推動基層公共文體設施提質升級,積極盤活現有公共文體資源,到2025年年底,全區每萬人室內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力爭超過1500平方米,全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力爭超過3.4平方米。進一步豐富轄區體育社會組織門類,力爭舉辦1場以上全區性群眾體育賽事活動,每周開展1場次“非遺進校園”“英歌舞進校園”等文化惠民活動。策劃綜合旅游精品線路1條。
牽頭單位: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