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湖開展‘工改工’意義重大,也勢在必行。”3月18日下午,汕頭市龍湖區召開“工改工”推進會,龍湖區委書記蔡向鴻表示,開展“工改工”破解用地瓶頸難題、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對于龍湖產業能否進一步實現高質量發展,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這場推進會,正是龍湖區下定決心推進“工改工”發出的響亮號角。當前,汕頭市堅定不移走“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之路,明確“工改工”沒有退路。作為經濟特區發祥地和汕頭中心城區,龍湖區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以“2022年實施1000畝以上‘工改工’項目,五年內全區形成3800畝以上的新興工業園區”為目標,龍湖區已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成立“工改工”工作領導小組,在全區劃定13.18平方公里工業控制線,選取6個示范項目打造先行示范樣板,并與具體部門和街道簽訂“工改工”責任書,將責任落實到位。
藍圖繪就,一抓到底。根據推進會精神,龍湖區將拿出特區發祥地的首創精神和勇當“拓荒牛”的使命擔當,全力以赴推進“工改工”工作,構建龍湖產業發展新格局,取得工業發展的新突破。
借力“工改工” 龍湖發展迎來機遇期
推進“工改工”工作,為龍湖深度盤活土地資源帶來了長效發展的歷史機遇。人多地少是汕頭的現狀,龍湖尤甚。
從區級工業園區到村鎮工業集聚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高、產出效能低下甚至閑置等問題,都讓龍湖拓展發展空間的需求變得更為急切。然而,當前龍湖現有土地開發空間較少,再進行征地的難度極大,依賴土地擴張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無法向“外”做文章,則須向“上”要空間。在推進會上,蔡向鴻表示,必須在拓空間上取得突破,在強產業上拼出未來。事實上,龍湖開展“工改工”,有其良好的區位優勢,能夠讓“工改工”發揮更高價值。
例如,龍湖區針對園區及周邊的基礎設施進行提質升級,謀劃建設外砂路、老汕樟路、南嶺路等道路作為園區基礎設施及配套項目,進一步優化園區的發展環境。同時,隨著汕汕高鐵、汕漳高鐵、粵東城際鐵路等重大軌道交通項目的建設,未來龍湖工業用地的稀缺性將會更加突出,這都為龍湖進行“工改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龍湖還將借勢“工改工”,化解產業存在的“空心化”危機。主導產業堆頭增長不明顯,甚至逐年萎縮,是龍湖產業發展危機的一大表現。對比汕頭各區最新劃定的“工業紅線”,龍湖工業用地劃定規模只有13.18平方公里,僅占全市的8.2%。由此可見,在有限的空間里產出更大的效益,是龍湖近年來必須面對的課題。
“如何使現狀工業用地提升效益、提高產出?我們只有推進‘工改工’這一條路子可走。”蔡向鴻表示,經過深入摸查,結合龍湖實際,不斷優化產業用地空間布局,盤活低效產業用地、集體閑散土地和老舊工業廠房,才能真正實現土地增值、集體增收、企業發展、產業升級。
“1+9”簽訂責任書 分解任務落實責任

在推進會上,龍湖區工業園區辦、新津街道、龍祥街道分別作表態發言,龍湖區政府與區工業園區辦以及9個街道簽訂“工改工”責任書,立下“軍令狀”,將責任落實到具體部門和鎮街,推動全區迅速行動。
“工改工”的主體是企業,各街道和區直部門應發揮服務作用。唯有政企合力,才能事半功倍。如何抓好“工改工”這項重點工作,龍湖也在推進會上予以明確。
摸清底數是第一關鍵。龍湖提出,要全面梳理各工業用地、工業園區的開發面積、土地權屬、入駐企業、園區產值和稅收等情況,對每宗“工改工”項目進行逐宗進行登記造冊。建立“工改工”專項數據庫,實行臺賬管理。
立足實際,規劃先行。在《龍湖區推進“工改工”實施方案》中,龍湖列出任務分解表,將2022年至2026年的任務計劃按實際分解到工業園區辦和9個街道,要求工作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特色,講求實效,分期分批推進。
有針對性地研究出臺和修訂調整相關政策,讓政策更“解渴”。龍湖將盡快組織專題研究,有效整合產業、規劃、土地、財政、稅收、環保、安全生產等政策要求,爭取短時間拿出區級疊加性獎補政策。
為實際解決龍湖“工改工”存在的土地權屬復雜、各方利益難以平衡、改造成本過高、社會動力不足等難題,龍湖還將針對企業不同情況,堅持“一宗一檔”“一企一策”,結合企業用地和經營現狀,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試點先行,分類實施。
龍湖土地“寸土寸金”,農村集體資源是獨特優勢。盤活村級低效集體建設用地,引進高質量企業投資,可加快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增加集體收入和勞動就業崗位。對此,龍湖要求,各街道緊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部署,有序推進農村低效散亂集體建設用地進行“工改工”,助力龍湖區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